2007年5月18日星期五

林行止专栏 施耐庵谈写书冯友兰论剥削

信报财经新闻 林行止2007-05-18林行止专栏 施耐庵谈写书冯友兰论剥削

一、
  不久前在网上二手书店购得故哈佛燕京中国史讲座教授杨联陞(一九一四─一九九○)的Studies in Chinese Institutional History(其中部分文章译成中文收在《国史探微》一书),看书店目录,还有杨氏编汇的《Selected Chinese Texts in the Classical and Colloquial Styles》;杨教授早岁就读清华,师从国学大师陈寅恪,後得哈佛历史学博士并留校任教;从其有关我国经济史的着作,笔者获益不浅,见这本《中文选》,料非泛泛之书,遂购之。

  本书一九五三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据杨氏所写的英文导读,此书为哈佛中文系三年级学生的课本。全书不足二百页,分白话(Colloquial Style)和古文二部分。「白话」只收三名家共六篇文章,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冯友兰〈辨城乡〉、〈说家国〉和〈谈儿女〉,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及〈文物的专史〉;「古典」收文较多,大都为众口传诵的作品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朋党论〉、归有光〈先妣事略〉、陆次云〈费宫人传〉及袁枚〈祭妹文〉等,尚有多文,「恕不尽录」,惟其中〈水浒传自序〉,别具一格,坊间《水浒传》似不收此序,「小时候」读此书只追「故事」,当然不知有没有序。

  书序一般记写作动机或内容点题,但〈自序〉是一篇记《水浒传》成书的酝酿过程及作者家居生活及生活态度的小品,大有可观。

  〈自序〉说「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在不同阶段应做不同之事,不然便会「用违其时,事易尽也」。写作者晨起的情状是:「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餐,嚼杨木……。」竟是吃完早点才刷牙!○二年三月十七日本栏谈牙刷与刷牙〈洁齿的牙刷 黑牙的牙刷〉(以〈牙刷的源起〉收天地《闲读偶舍》),转引唐朝义净法师的话「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方知古人以「啮齿木」洁牙净舌,而施耐庵用的是杨木。在牙刷出现前,以木枝木条「刷牙」,中外皆然,「西洋文献」中的chew stick(咀嚼木条)便是。

  〈自序〉说「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显示他喜交朋友更喜与友人闲聊,但友人聚会「亦何曾多得」,因为「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有主客观环境的局限,并非要见面便能见面。

  施耐庵十分好客,种秫酿酒、植树有荫、专人举炊,还「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於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在在为招待友人。〈自序〉指常赴施家饮酒闲谈的友人「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他们并非什麽都谈,政治及是非不谈,「谈不及朝廷……,以路遥传闻为多……,亦不及人过失者……。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自序〉说「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後,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於心,久而成习……,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抚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

  《水浒传》便是这样写成的。

  〈自序〉是十三世纪施耐庵(生卒年不可考)还是十七世纪金人瑞(一六一○─一六六一)的「伪作」,杨氏亦搞不清楚,他只在目录中注明「可能出自金人瑞之手」。作者若为施氏,所记当与实际情况相去不远;但若属金圣叹的杰作,便恐是「小说家言」了。

  二、
  《中文选》选哲学家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三文,显见其受杨氏重视。冯氏的「文笔」,现在的人读起来肯定会说「诘屈赘牙」,兹举二例:「我们又不能不对於清末人表示敬意。清末人对於当时底西洋,虽不十分底了解,亦可以说是,虽十分地不了解……。」「所谓夷夏之别有殊与共的两方面。就殊的方面说,夷夏之别,即是中国人与别底民族之别。就共方面说……。」

  然而,拨开「文字的迷雾」,满纸是冯氏的真知灼见。他以渔人利用鱼鹰捕鱼说明剥削,便极生动。他这样写道:「渔人用鱼鹰打鱼。他们用一环子,带在鱼鹰的鹁子上。鱼鹰入水一次,吃了许多鱼,但为环子挡住,只存入鹁子里。鱼鹰上来的时候,渔人用手将鱼自鱼鹰鹁子里挤出,然後再以少量底鱼,让鱼鹰吃。比如自鱼鹰鹁子里挤出十两鱼,渔人喂鱼鹰二两;那多余底八两鱼,就渔人说,是他的利润,就鱼鹰说,是渔人对於他底盘剥。城里人盘剥乡下人,正如渔人之盘剥鱼鹰。」顺便一提,笔者近与友人游桂林,当然亦见「鱼鹰捕鱼」,惟其法已改良。我们所见是「鱼排」停於河道隐蔽处,「游船」到渔夫便赶鱼鹰落水,牠不费半分钟便「衔」鱼升出水面,而且屡试不爽,永不「失咀」,我们揣测那大概是「鱼排」之下是「养鱼场」,这种聪明设计令游客「叹为观止」!

  冯氏又写道:「中国人的城里人底资格,保持了一二千年。不意到了清末,中国人遇见了一个空前底变局。中国人本来是城里人,到此时忽然成为乡下人了。这是一个空前底变局。这是中国人所遇到底,一个空前底挫折,一个空前底耻辱。

  「在现在底世界中,英美及西欧等处是城里,这些地方底人是城里人。其余别底地方大部分是乡下,别底地方底人大部分是乡下人,这些乡下地方,有些已成为某人的『庄子』,如印度成为英国人的『庄子』。安南成为法国人的『庄子』。在每一个『庄子』里,他们都派一个管事底,即所谓总督也者,住在那里,征收上文所说之『八两鱼』。此即上文所说之特定底殖民地。」

  从城-乡、工业国-农业国说到帝国-殖民,层次分别、清楚了当。冯友兰的文字虽然不易读,但有不少平实且有创见的看法,费点精神是值得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