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投名状》
今天看了投名状,原本应该十五块钱的票价,涨到了三十块钱,不过毕竟有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这样的大牌演员,再加上对陈可辛第一次拍古装片的期待,所以还是值得在电影院一看的,而且不像《色戒》那样有删节。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徐静蕾主演,就算有激情戏,还是删了更好一点。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挺像大片的,最主要的感觉是像陈可辛这样的比较出色的香港导演已经能够较好的把握住内地观众的消费点。拍的还是非常不错的,李连杰的表演果然不错,能够出演这样的一个角色而不靠功夫取胜,我看李连杰能找到自己“功夫皇帝”之后的饭碗了,相比成龙而言,李连杰这张脸更适合演这样的正剧;刘德华的角色非常讨巧,这么一个胸怀正义的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命苦的人,而且死的非常悲惨,刘德华自己的表演也非常不错,尤其是几场悲愤、痛哭的戏,再加上土拉吧唧的化妆,已经让人从“刘德华”这样一个框架里面完全跳出来,让人忘记这是刘德华在表演了,值得一赞。相比刘德华在《天下无贼》里面油腔滑调、混拉吧唧的表演,《投名状》显然更适合刘德华。而金城武扮演一个相对更混乱一点、有点盲从的小弟的角色,这样一个角色也还算不错吧,尤其是最后被打得断手断脚、遍体鳞伤的样子,绝对能加分。至于徐静蕾嘛——唉,怎么说呢,只能说:长成这个样子居然也能水性杨花,真不容易啊。
应该说,整个电影的节奏还是不错的,让人很能够投入其中,李连杰的城府、刘德华的正直、金城武的憨厚,都还是表现的不错的。不过我觉得有点搞笑的就是带着八百山贼第一场就打别人五千兵马那次有点夸张,尤其是战术实在是有点差,就只靠猛冲、死人,完成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没有任何战术的情况下,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同样不可思议的还有李连杰带兄弟们去打苏州,同样,原本说三个月拿下苏州的,结果打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没有打下来,这证明了李连杰同志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和战术修养的,靠得仍然是死人、猛冲,然后完成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苏州城里的守城将军,以及和刘德华的一战,都让人感觉实在是有点惺惺作态,根本没必要的事情,如果不行早点投降就算了,何必多此一举呢?当然也是为了后面李连杰的屠杀手无寸铁的士兵做准备,让刘德华显得更加悲情一些,不过实在是没什么必要。攻苏州的前一天,还感觉高城大墙、固若金汤,然后第二天忽然一开门,老百姓都往外轰然散去,实在是比较突兀,这里如果能够有铺垫一些的话,应该会比现在好一些。
关于南京的攻陷,根本没有交代就手到擒来了,当时他们只有十天口粮,而且是找魁字营借的,这个也实在是太儿戏了,所以说,如果从战役上来看,《投名状》的表现是十分失败的,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战争。
对于陈可辛而言,兄弟纳投名状结义当然是中心的故事,但是我想有一篇文章说的不错,如果能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就会更加清晰。实际上,尽管李连杰英雄盖世,但是真正掌握他命运的仍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瞧不上的那几个老头子,以及后面的太后。所以李连杰这样的人物,仍然是被人操纵于股掌之上,玩弄于反复之间。
关于徐静蕾,我觉得其实这个角色应该是可以没有,不一定要有这个角色;没有这个角色,整个故事仍然会进行的很好。当然,陈可辛安排这个角色最后让金城武杀掉,也从另一个角度把金城武撕开给大家看的更清楚,相对李连杰这样的人物而言,金城武只能做小混混了。但是徐静蕾如果没有的话,可能会更好看;陈可辛如果有本事的话,干脆就拍一个没有女主角,完全阳刚的电影。听说徐静蕾的片酬是两百万,是名角之最低,我当时还在影院的时候就想:妈的,实在是太好赚了,这人到底干吗了?想不起来。
还有一个必须要说,就是进了南京之后,大家都剃了胡子,这个真是让我有点不适应。我想陈可辛当然要照顾粉丝们的想法: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尤其是后面两个,绝对的偶像人物,居然整部电影从嘴巴以下几乎完全什么都看不到,可能很多粉丝会觉得不满意。但是把胡子剃了真是一点性格都没有了,不像山贼像状元了。尤其是金城武,当剃了胡子在街上穿梭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在看《重庆森林》呢。我认为这是一个败笔。
故事淡化了冲突的另一方的身份,不过,既然是清末,又是南京的老巢,当然会让人想起太平天国。不过太平天国在国内的评价基本上是以正面为主的,所以我想是为了内地市场以及审查通过,所以只是知道地对方,但并不明说那是太平天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