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罗大佑和林夕的《上海之夜》

毫无疑问的是,罗大佑在作词方面给了林夕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一些林夕写的歌词里面都可以看到罗大佑的影子,不过,林夕更擅长的是像给王菲、张国荣写情歌,而罗大佑除了情歌之外,其对社会的关注是林夕比较少涉及的。罗大佑有一首《亲亲表哥》的歌词是林夕写的,应该是林夕比较少有的类似“政治批判”或者“政治讽刺”的歌曲。

罗大佑2004年香港“搞搞真意思”演唱会,黄耀明唱了罗大佑的《上海之夜》的粤语版《不夜情》,歌词是林夕写的,从中可以看到罗大佑和林夕两个人完全不同的词风。
上海之夜
词曲/罗大佑 演唱:罗大佑

柔情万种 本色难改 
胭脂内的你难解的胸怀
洋场十里 华灯凄迷
难以抗拒的是你
唇上的吻 眼中的雨
涛涛天上奔出江河的浪
汤汤呜咽入海
惊天动地痴情的雕琢你的清白
遥遥千里 萍水千载
无缘就此分手有缘将会再聚美丽的上海
豪情未减 本性难改
金碧辉煌的出售你的色彩
洋场十里 华灯凄迷
难以抗拒的是你
唇上的吻 眼中的雨
涛涛天上奔出江河的浪 
汤汤呜咽入海
惊天动地痴情的雕琢你的清白
今宵风采 一夜千载
昨夜多愁善感明晨虚无飘渺无常的上海
涛涛天上奔出江河的浪
汤汤呜咽入海
惊天动地痴情的雕琢你的清白    
今宵风采 一夜千载
无缘就此分手有缘将会再聚美丽的上海
无缘就此分手有缘将会再聚美丽的上海
下面是林夕写的《不夜情》:
不夜情
唱/黄耀明
词/林夕 曲/罗大佑

夜未有夜 上海一夜 你说烟花 只会散 不会谢
热闹过后 时针倾斜 熟练的手势 将天与地都推卸
只留一双黑眼睛 曾历经多彩多姿的生命
(青春不衰的眼睛 埋藏着兴兴衰衰的感情)

一弯身躯多少过客 只爱在怀内觅暂借的的恬静
寂寞过剩 无边升平
看你的脸仿佛看见一个千里洋场在演变剧情
夜未觉夜 华灯映射
永远的诱惑 只会醉 不会夜
夜幕已谢 浓妆一卸
道别的身影 掀起背后的荒野
你说不必生生世世 只要夜来仍能念出你姓名

罗大佑的歌词犹如史诗一般,恢宏大气、荡气回肠,在看似无情的千年冷眼旁观之中慨叹造化之无常,命运之多变,听到罗大佑的《上海之夜》,就好象在最初听到《东方之珠》中“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的那种感觉,不知道罗大佑在写这首《上海之夜》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暗自和《东方之珠》对比过。虽然《上海之夜》注定不如《东方之珠》那样广为流传。不过,正如《东方之珠》能够引起香港人的共鸣一样,《上海之夜》也无比准确的抓住了上海的脉搏,在短短的百字之内,完成了这个城市的沧海桑田。

如果看完、听完罗大佑的《上海之夜》之后,再去听黄耀明和林夕的《上海之夜》的时候,觉得完全没办法听。曾经如此波澜壮阔的音乐,配上黄耀明的声音和林夕的歌词,怎么都显得不伦不类,没有办法接受。

网易频道有这样一句话,非常精准:黄耀明担不起罗的厚重,罗大佑描不出黄的妖异。一曲双词的《不夜情》,是彼此欣赏却注定无缘擦出火花的两人“相遇”的字据。

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焚心以火》

当年程小东导演,张艺谋和巩俐主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叶倩文主唱的《焚心以火》非常好听。

《焚心以火》
曲:顾嘉辉/黄沾词:黄沾

焚身以火
让火烧熔我
燃烧我心
喷出爱的颂歌

奋不顾身
投进爱的红火
我不愿意
让黄土地埋了我
让我写下诗
让千生都知道有个我
让万世都知道有个你
共享福祸

焚心以火
烫上爱的深烙
燃烧的心
黄土地埋不了我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李连杰的《游侠》

据说导演是指导尼古拉斯·凯奇《国家宝藏》的导演,怎么说呢,自从到了好莱坞之后,李连杰就一直是面无表情的样子,至少在港片时代,还有像和十三姨的恋情,以及在《洪熙官》里面同时和李嘉欣、郭蔼明两个美女搞笑的情节,到了好莱坞之后,就一个模式了。不过非常不错,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结尾,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结尾,虽然有点牵强,不过有点意思。
或者Google真的应该担心Facebook

今天早晨,我的同事Alex Iskold发布了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关于Google是否应该担心Facebook。Alex得出的结论是Facebook和Google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Larry和Sergey可以轻易的击垮Facebook。昨天由于微软的注资,Facebook得到了大量的现金,所以我也抛出我的几个观点。

Alex说,如果Facebook要成长到能够和Google竞争的档次的话,他们需要“大量的金钱”,如果说昨天微软注资2.4亿仍然不算多的话,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Facebook总共融资将会达到7.5亿美圆。对Google来说,这些钱当然算不了什么,这种引资对Google来说甚至可能是一种市场策略的错误,而对Facebook来说,已经足够支撑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了,所以Facebook即使涉足搜索引擎,也不是不可能。

Alex说,如果Facebook希望将业务扩展到整个互联网的话,“他们需要自己开发搜索引擎,或者与某些第三方的搜索引擎进行合作”,前者看起来不太可能,因为实际上Facebook已经在和搜索引擎厂商进行合作了,而且,和他们合作的搜索引擎不仅仅是“某些搜索引擎厂商”,而是1、早已决定在搜索领域和Google一决高下,2、根据comScore的结果,该厂商已经成为全美第三大搜索引擎厂商。

Greg Sterling在今天的文章中早上预测,微软的Live Search签入Facebook将是必然的,我同意这个看法,用脚后跟想都可以知道。Google已经占据了MySpace的搜索,Yahoo为bebo提供搜索,所以微软的Live Search为Facebook提供搜索就不难理解了——技术投入小,而回报则将会非常丰厚。如果Facebook每月的3000万用户开始使用微软的搜索引擎的话,那么将会在搜索引擎领域引发巨大的反响。

网友Deepak在Alex今早的文章后面发表评论,不认同搜索引擎内嵌的重要性,他说:“不太确定搜索引擎可以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我的搜索都是通过Firefox的搜索框来进行的,所以我的浏览器就是我的搜索门户”。如果浏览器上的搜索框的使用频率真的那么高的话,或者Facebook嵌套微软的Live Search搜索真的不会有什么反响,不过,我很质疑浏览器的搜索框的使用频率。举一个例子,Firefox的缺省搜索引擎是Google,Firefox占浏览器市场份额的15%;而IE浏览器的缺省搜索引擎是微软的Live Search,IE占浏览器市场份额的78.5%。然而,Google却占领了整个搜索市场份额的57%,而微软只占10%,所以显而易见的,浏览器的内嵌搜索框并不是最主要的搜索入口。

既然如此,Google为什么会担心呢?正如Alex在文中所指出的,Google是一家以广告为主要业务收入的公司,但非常依赖于搜索。虽然Facebook尚不能通过其用户来获得收益,但是微软却可以通过和Facebook的合作,来证明微软的Live Search搜索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搜索技术,Facebook每月有将近6亿次搜索,而如果Facebook可以将这些搜索转为互联网搜索的话,对微软Live Search来说,将会是一个爆炸性的增长。

今天Greg Sterling的文章说“微软通过和Facebook合作,引导Facebook上的大量用户使用微软的Live Search搜索引擎,从而带来经济效益,这才是微软和Facebook交易的真正目的”,我非常同意。或许仅仅是Facebook自己的话,Google确实对之不屑一顾,但如果微软的搜索技术和Facebook结合的话,我相信Google会感受到二者联盟的威胁。






Al Gore的Current:通过互联网重新定义电视

上周,在旧金山,我参观了Current的办公室,看了他们最新发布Current.com网站,并且和Robin Sloan(在线产品专家)和Joshua Katz(市场总裁)进行了交谈,他们给我演示了产品并且对Current的策略进行了讲解。我被Current.com华丽的设计深深的吸引了——不过更重要的是Current.com提出的基于互联网的电视观看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Current.com进行一下展示,或许不久之后,Current.com就会改变我们看电视的习惯。

Current的介绍
Current是由Joel Hyatt和Al Gore在2005年8月1日创建的,Gore是董事会主席,而且,因为Gore的知名度的关系,Current得到了大量的媒体的报道。(顺便说一下,我当时参观的时候就是坐在Gore的办公室里,当然,我并没有见到他)这个伴随电视网络的网站主要的目标客户是“年轻一代”,就是说MySpace和Facebook一代。Current鼓励电视观众创建内容并且参与互动,因此对该网站来说“阅读(观看)/发表”是网站所大力提倡的。例如,电视观众可以创建自己的广告,称之为vcams(对于观众创建广告,他们告诉我说,观众更喜欢专业的广告),到目前为止,Current的电视网络已经在全球有52万用户,其中42万来自美国本土。

路透社在报道Current.com的时候提到,Current致力于“成为第一个完全集成互联网在线和电视的网络”,网站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内容,并且有一个类似Digg的界面供用户投票,新闻的评论可以包括文字、视频、图片和其他格式的媒体,比如,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投递一个Youbue的视频。Current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在内部的beta版,他们注意到用户发布的视频和其他媒体都是和原始新闻相关的,从而可能会造成某一个话题的暴涨,Current.com在8周前发布了内部测试的beta版,上周发布了正式版。

另外一个需要提及的是,Current的内容并不仅仅由用户决定,它拥有一个编辑团队许多首页新闻是经过编辑选择的。

视点
第一个我希望介绍的创新的功能是视点,视点是网站的一个专题,Al Gore也参与了这个专题。针对一个话题,视点将发表观点用户的头像列成一排,通常话题是关于政治或者时事。如果第一次登录到视点页面的话,会弹出一系列的话题,今天的话题是“谴责战争”,当点击一个人的头像的时候,就会打开一个一分钟的视频,目前有11到12个话题,许多都和美国的选举有关。Al Gore也在视点发布了视频,但Current团队很快告诉我Gore只是其中的一员而已,并没有得到特殊的照顾。Gore希望这种类型的系统可以鼓励政客关注选举或者其他的政治议题。


网站的设计确实是非常精美,而更重要的是其运作方式:用户被限定用一分钟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社区的用户可以投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分钟视频予以回应。下面的例子显示了一个视频,该视频得到了73%的反对意见和一个用户的回应。Current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种方式结果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意见。由于是“点对点”的方式(指人),人们可以快速的对观点做出反应,并且上传自己的视频。精彩的片段将会在Current TV shows中进行展示。



“On TV”和Pods的概念
Current.com的另外一个主要特色是在On TV这个栏目下面的轮状的电视节目导航。网站使用了“pods”的概念,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Current方式的电视节目展现,每一个pod是一块内容,以交互的、轮状的模式进行展示,下面是截图。


和视点想必,这种设计方式更加华丽以及交互性更强,我不得不想Current的设计者们脱帽致敬,他们实在是太强了。

pod设计里面所隐藏的思想也很吸引人,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投年轻观众所好,这些年轻观众是“多任务”模式的,据说,Current的用户中,有70-75%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在上网。当他们看电视的时候,遇到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的话,就会不断的刷新网站并且从社区里得到更多的信息,这就是大概的理论了,pod形式就是基于这种理论来设计的。这种界面使得用户观看媒体(音乐、视频)非常方便,点击回应(上传视频),查找关联信息,甚至是对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转让”。当然,也有节目清单。

Current的Joshua Katz(市场总监)向我这样描述pod:“就像早些时候的FM收音机一样”,当从一首歌过渡到另外一首歌的时候,中间是有一些关联的,而且,内容是包罗万象的。

根据统计,Current的用户中主要年龄段是18-34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标用户是那些希望持续不断的得到信息、并且在互联网上共享、平均每个人有25-60在线沟通对象(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等)。主要是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而不是那些嘴里吃着薯条,手里拿着遥控器的那些人。

结论:新形式的电视
我之所以喜欢Current,令人敬畏的设计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试图改变看电视和电视节目产生的方式,集中了交互体验、用户参与、用户创造内容。

我得到了这样的概念:年轻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同时还在互联网上,所以,从我的观点上来看,pod格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举,界面的设计符合年轻人新的看电视的习惯。这有点像Google创造的Gmail——Gmail是为了互联网的使用,而不是某一个桌面的客户端程序,同样的,Current基于新的电视/互联网体验,推出了他们自己的界面设计,而不是拷贝传统的电视节目格式。

当时,对于任何电视网络来说,内容必须是强制性的,所以Current的表现如何还需要时日,不过对Current的概念和技术,你怎么看?将来的电视是不是会是电视/互联网格式呢?





Google应该害怕Facebook吗?

在最新一期的《财富》杂志上,Josh Quittner写了一整页的文章,名为《看看现在谁在害怕》(通过这里在线阅读),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Google正在对Facebook的成长日感恐惧。他说Facebook正在抢夺Google的人才、市场,而且Facebook正在用自己的平台形成一个新型的互联网微观经济学。

在上周的Web2.0峰会上,Google的工程副总裁Jeff Huber宣称,平台之争已经结束了,而Web平台是胜出者。很明显的,由于已经有了索引整个互联网的优秀算法,Google并不想仅仅着眼于Facebook(尽管Google最近发布了他们的第一个Facebook应用)。所以,问题应该是:Facebook真的能够伤害到Google吗?如果可以的话,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

尤其指出的是,今天的新闻报道Google在试图收购Facebook的股份一事上败给了微软公司,所以,Google是否应该焦虑的问题提出的正是时候。

Google的社交发展雄心
Google或许确实不怕Facebook,但是它也已经看到了社交类应用的价值所在。Google书签、Google Notebook、Orkut,以及最近的社交地图都属于该公司的高优先级产品。Google的创始人Sergey Brin今天说,Google大概和将近20个社交类网站有广告业务关系。

为什么?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当今的网络,几乎所有的人都使用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类应用,这些应用采取的传播方式类似病毒式传播,影响深远。第二,Google的策略就是尽可能的发布免费工具尽可能的为广大用户所使用,从而为其核心业务——广告,提供支持。

事实上,Google早在Facebook发布其开放的平台之前,Google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应用的策略,正由于Google对社交类应用的关注,所以,我们不能说在和Facebook的竞争中,Google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Facebook目前所拥有的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毫不夸张的说,正如下面我们将要阐述到的,Google看起来并不担心Facebook。

Google和Facebook的领域不同
Google和Facebook从根本上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不错,他们都是主要靠广告赢利,但是Google所关注的是整个互联网,而Facebook仅仅是一个网站而已。今年的早些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Google是终极无敌的赚钱机器,因为它散布整个互联网的特性。所以,当Facebook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之后,我们到Facebook上,登录进入这个网站成为这个网站的一员,然而Google确实无处不在的。


那种认为人们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在Facebook上面而减少搜索引擎的使用的说法是非常可笑的,Facebook仅仅是一个消遣的工具,当然,搜索很多时候也是消遣,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搜索是为了工作。尽管Facebook是一个平台,但是它仍然是垂直、封闭的,任何垂直的网络都只是整个互联网的一部分而已,而我们再来看Google,它建立了一个遍布整个互联网的大网。

Google仍然拥有最好的搜索技术
有人或许会说,Facebook会成为人们发现互联网的一个起始点,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Facebook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遥不可及的。Facebook仅仅是一个社交类的应用而已,Facebook为你提供了一个社交图,但仅此而已,互联网的其他部分是没有办法通过Facebook来进入的。假设Facebook想要做到这一点(目前看起来没有这种迹象),他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或者和第三方的搜索引擎建立战略同盟关系。

而与此同时,Google仍然拥有最好的搜索技术,它的两个劲敌,Yahoo和微软,试图在搜索上超越Google这个搜索领域的领导者,但是目前看起来还不可能发生。Google之所以可以在搜索上大幅度的领先对手,是因为它起步早、有好的的搜索算法、完美的体系架构以及简单(惰性?不知道怎么翻译,可能是说人们有惰性,所以Google简单)。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Google作为自己的搜索引擎,而“googling”已经取代了“searching”成为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热门词汇。所以,除非Google的对手在搜索技术有一个大幅度的飞跃,否则Google是不可替代的。

盈利模式
Facebook有一些可能赢利的模式:广告、税收和产品。税收这个问题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而既然Facebook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开源、免费平台的角色,那么它就不能向开发应用的用户收费。第三条路,出售产品,似乎也不太可能成为收入来源。Facebook看起来并不想网上交易的,因此,唯一的收入就是广告。


对Facebook来说,唯一合理的广告形式就是上下文相关的广告(广告和当前显示的内容匹配),但是到目前为止,Facebook在语意关联广告上的努力还是非常不够,我看到的很多广告都是邀请我跟某个寂寞的大学女生去搭讪,不过我的妻子不允许我这么做。产品?电影?电视节目?当然这些看起来都是非常不错的收入形式,但问题是Facebook需要找到适合它的形式。

有人证实说,在另外一个社交网站——Digg网站上,人们点击广告的次数仅仅是Google用户点击广告次数的1/3,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人们到Google上的时候,他们是在找某一个特定的东西,当他们搜索到某一个结果的时候,这个结果是广告还是仅仅是网页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正是用户在搜索的,所以他们就会点击。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当用户在社交网站比如Facebook上的时候,他们想做的事情就是社交,他们并不希望看到产品或者其他的广告信息。去年,我听说几个例子,当用户在网站上试图将AdSense广告放到Google搜索框上面的时候,其效果并不好。再说一次就是,如果人们不是在搜索引擎的网站上的时候,那么他们基本上就不是在找某一样东西,所以他们对广告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结论就是,Facebook对Google还没办法构成威胁(有一句没翻译好)。

市场游戏
所以,如果Google没什么好担心的话,那么为什么它“可能”会担心Facebook呢?一句话:炒作。Google是这个星球上最酷的家伙,不过老实说,Google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很“酷”的技术展现给大家了。直到Facebook出来之后,在此之前,还没有其他的公司能够抢Google的风头。Facebook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赢利,但是却抢了不少Google的风头,所以2007年将会成为Facebook年而为人们所称道(去年是Youtube年,当然,也就是Google年,因为Google已经收购了Youtube)。

Facebook要将抢到的风头转换成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Google的股票每天都在华尔街疯狂上涨,而Google是这个游戏的赢家,Google的产品定位非常好,并且通过免费软件的概念粘滞了大批的用户。Facebook今年成功的制造了舆论,并且围绕它的新闻不断,但是在市场方面,Facebook还远远不及Google。


如果Facebook确实想和Google一争高下的话,它就会需要大量的现金,今天和微软交易而得到的2.4亿美圆的现金和150亿美圆的市值有可能会帮助Facebook成功。而如果要达到目的的话,Facebook除了花费巨资之外,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遍布互联网的公司,并且要证明如何从其大量的用户中赢利。微软公司的经验丰富的网络广告销售团队(通过收购aQuantive)或许在后者上可以帮上Facebook的忙。

结论
Google并不担心Facebook,Google应该担心的是它自己的业务和将来的构想。没有证据显示Facebook会对Google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当然,Google正准备发布它的社交软件策略,但是这是因为Google希望涉足这一块而已,并不是害怕其他的公司。而对Facebook来说,当最初的兴奋逐渐评析之后,它需要证明自己的赢利能力。时间会告诉我们,Facebook是否值得现在人们给出的市值评估。






2007年10月24日星期三

Gmail似乎准备支持IMAP协议


Download Squad的工作人员说Google将在Gmail上增加对IMAP协议的支持,我的Gmail帐户设置里还没有与IMAP有关的信息(报道该事件的Blogger也没有),他们认为这个Google帮助页面可以证实这个猜测。我们前一段时间已经跟踪了一些Gmail的特性,IMAP是我们这一系列的最后一个。

因为Gmail不支持IMAP协议,所以Gmail一直不是我的首选邮箱。如果你不清楚IMAP协议的话,简单的来说,IMAP协议允许你从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邮件客户端来管理邮件,而不用担心重复操作。举例如下,如果你在你的雷鸟(Thunderbird)程序里面删除了一个邮件的话,用web客户端进入邮箱的时候,这封邮件也会消失。而如果你使用POP协议——另外一个邮件协议的话,你就需要在雷鸟和Web客户端两边都要重复做相同的操作,因为在雷鸟客户端存储的是服务器上邮件的一个拷贝。所以,IMAP协议提供了一种更强大的同步机制,而POP协议则无法做到。

我们将关注Gmail增加了IMAP之后Google接下来的动作是什么。启用IMAP意味着像我这样的人几乎永远不会使用Gmail的web客户端,也意味着永远不会看到Google的广告。或许他们有信心大多数人并不会使用IMAP协议,或者是即使启用了IMAP之后,Google在广告投放上也会有新的手段。又或者,在没有看到IMAP功能开放给所有用户之前,所有的事情都还言之过早。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微软的“Me Too”策略:乌龟能不能比兔子跑得快?

微软本周发布了一系列和Google进行竞争的产品,Google的粉丝和追随者嘲笑微软的“Me Too”策略,不过认真看一下微软的411、Live WorkSpace服务确实不错,Visual Earth 6.0发布了新版的SDK,而且本周,微软的PopflyMashup引擎也露面了。所有这些都是追随着Google的脚步,不过,微软的介入将会结束搜索巨人一家独大的局面。

微软的411产品,基于微软本周收购的TellMe,微软收购TellMe的消息本周刚刚发布,该411服务有短信发送和共享、地理位置定位以及其他的特性,这个产品本质上来说,已经超过了GOOG411。我用过GOOG411的服务,老实说,我总是觉得是我在帮Google的忙,帮助他们的跛脚的服务搜索更多的词汇,以便可以在后台庞大的数据库中搜索和建议。

Live WorkSpace是微软的在线文档协作服务,有人坚称Live Workspace和Google Docs不是竞争关系,但是实际上,通过对Office增加一个协作层,确实能够阻止Office的用户向Google流失,同时还可以保持Office的收入。微软公司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系统截图显示,相比缺胳膊少腿、功能简陋的Google Apps来说,Live Workspace确实要强大很多。一年之前,Google Docs确实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网上协作文档的新局面,但是现在,Google Docs正在面临挑战。Live Workspace至少在稳定性、完整性和功能上看起来让人觉得放心得多。如果你对Google和微软之间的文档协作竞争感兴趣的话,请看这则新闻:微软九月份起全力出击,对抗Google Docs

随着Sharepoint革命性的创新、开放.Net源代码以方便程序员调试系统、发布Popfly Mashup引擎以及SilverLight即将对Adobe造成的挑战,我们应该对微软进入这些市场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或许会说,虽然缓慢,但是稳定性可能会使微软胜出。我或许不会打赌那个慢的会赢,但是我也不能否认那种可能性。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兄弟》——见过烂电影,没见过这么烂的

刘德华什么时候变成二流影星了?虽然我觉得难以置信,不过看了《兄弟》这部电影,仍然觉得这是一帮二流演员演的二流电影。

谁都不能保证每部电影都能既得到影评人的高分,又能在市场上大卖,不过这部兄弟却注定是一颗黯淡的流星,我相信这部电影的消失,就好象划过天边的一条黯淡的弧线一样,我们根本没办法知道它曾经存在过。

《兄弟》的最大卖点就是当年无线的“五虎将”中的四个都出演了这部电影,而唯一没有参演的就是刚刚在《色戒》里面以露蛋蛋而成为港台满城话题、即将又在内地肉搏的梁朝伟。说实话,如果梁朝伟看了这样的剧本还能够答应演出的话,他一定不是梁朝伟,一定是刘德华他们克隆出来的假梁朝伟。我想不出梁朝伟有什么理由会答应演出这么一部烂片。仅仅是为了“五虎将”重聚?算了吧,五虎将里面至少有3个已经是惨不忍睹了,黄日华和汤镇业简直就是没办法看了,苗侨伟说实话确实看起来还可以,不过我非常质疑苗侨伟在大屏幕上的表现能力,我觉得苗侨伟就是拍电视剧的料子,放到大银幕上根本不合适。

这是一部故事比较无聊、节奏非常慢的电影,我看的时候一度觉得这部电影肯定不是这个世纪拍的,而应该是上个世纪或者是更早,配乐非常差,怎么形容呢?有的时候看A片,那种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嗯,就是那种音乐,根本没办法和剧情融合在一起。情节上来说,烂片一部,这种电影,刘德华说,也有《教父》的成分在里面,如果阿尔·帕西诺或者是弗朗西斯·科波拉看了这种比喻的话,估计要气疯了。刘德华说,剧中的兄弟有点像《教父1》里面的桑尼和迈克尔。老实说,我现在还没有分清楚到底哪个像桑尼,那个想迈克尔。从年纪上来说,或者刘德华是说扮演兄弟的陈奕迅像迈克尔?不过老实说,陈奕迅在电影里面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没什么印象,我只是觉得林家栋在不断的扇陈奕迅的耳光,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和迈克尔那样的大将风度简直是没办法比。

于荣光和黄奕的存在已经是无聊透顶了,他们居然还有一段在北大读法律研究僧的回放,简直是恶心透顶,我不知道他们两个到底为什么出现,黄奕看上去简直就是生硬死板,不知所谓,所以最后也不知所终,根本就是一个烂角色。

我相信是为了使电影能够在大陆上映,通过广电局的审查,所以故事的主要时间是在香港回归以前,也就是1997年之前。可见香港的电影为了能够在大陆上映已经不得不使出自宫的狠手段了——97回归之后,香港已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了,怎么可能还有黑社会这种东西呢?所以,故事不但将时间放在97之前,而且还故意淡化其中的黑社会的成分,刘德华和林家栋是“香港皇家警察”(香港“皇家”警察这个称号已经太多年没听到过了,现在听到居然有一种亲切感。这在我高中和以前的时候,可是港片里面不断出现的名次啊),王志文的黑社会被称之为“兴隆企业”,这个“企业”在整部电影中贯穿始终。搞笑的是,为了配合1997年之前这个情节,大家不得不拿着黑砖头的大哥大互相通信。不过老实说,1997年之前的手机,应该是比电影中出现的所谓“砖头手机”至少还要大一倍左右。而当苗侨伟在将陈奕迅送走的时候,给陈奕迅发了一条短信息,内容是“弟,保重”之类的。我查了一下,嗯,确实不错,短信息是在1992年的时候发明的,所以1997年以前(不知道要以前多少时间)出现短信息可能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严重怀疑甚至是1997年能够有短信息的普及,甚至我怀疑那个时候的手机是不是中文界面,有没有中文输入法之类的。

黄日华扮演的打手倒是挺酷,不过摘下眼镜之后的眼袋就惨不忍睹了,而且最后死的不明不白,苗侨伟所谓的“兄弟情深”是牺牲一个兄弟,成就另外一个兄弟,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冷酷无情吧。

烂片。
关于Web3.0

昨天晚上,我们报道了Twine的发布,Twine致力成为第一个主流的语意网络的系统应用。Twine的创始人Nova Spivack给我演示了一下系统的DEMO,该系统被Nova说是一个“知识网络”。在采访的时候我问他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关于Web3.0的,这个词语经常在他的博客中提到。

当人们怀疑(这是想当然的)下一个Web的版本号的出现的时候,我觉得Nova的定义反倒是比较有用的。他告诉我Web2.0“是一个时期的定义,而不是技术上的定义”——就是说定义的是每个时代的特点,而不是定义某一个Web时代的一些技术点。按照这个概念,Web2.0=社交网络,而Web3.0则=智能网络。根据这个定义,他说Web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因为数据已经在变得“智能”。当然,他是指语意网络——他的公司正式基于这种技术。

关于Web4.0,Nova说将会是人工智能的出现。

我需要说明的是,Nova关于Web3.0的定义是为自我服务的,因为他的Twine就是一个基于语意学的智能网络。当然,我也不支持简单的将目前的Web版本号从2.0升到3.0,就像“DotCom”是Web的第一个时代,而“Web2.0”是第二个时代,所以理所当然的,在第三个时代应该有一个类似“DotCom”、“Web2.0”新的词汇出现(可能未来的2~3年就可以出现),当然,这个词汇也可能就是“语意网络”。我个人比较喜欢Nova看待未来网络发展趋势的方式,而且我当然也相信自动化、智能将会出现在下一个时代的Web中,就如“数据集中”(应该错误)和“社交性”会在Web2.0中出现一样。请留下你对下一个Web时代的看法,请不要关注版本号,因为到时可能有比Web3.0更好和更适合的词汇来描述下一个Web时代。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死神来了》的程序逻辑

前一段时间在土豆网上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第十放映室》,将施瓦辛格的《终结者》三部曲,说三部曲几乎有着一模一样的模式:施瓦辛格光屁股登场、到酒吧抢衣服眼镜摩托车、正邪双方开始找同一个目标、公路追车、狂撒弹药、最终在工厂对决。《第十放映室》当时怎么说的不太清楚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对于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敢于这样重复自己并且能够取得成功表示致敬吧。不过,我回顾一下我看到的三部曲,大家就可以看到,其实很多三部曲都是这样的,都是重复已经成功的桥段。当然了,这里所说的三部曲,是不包含像《魔戒》、《哈利波特》这种类型的三部曲的,这种类型的三部曲实际上就是电影连续剧,我所说的三部曲是情节上基本上没有严格的前后联系的那种。

  1. 《电锯惊魂》三部曲:三部的基本情节都是一样的,一开始都是一个引子,引子里面的哥们儿是必死无疑的,只不过是死亡的方式不同而已;重头戏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被困在一起,要通过各种方式一个个的死亡。“竖锯”JigSaw深沉而又冰冷的声音:“I want play a game”,也贯穿三部;
  2. 《心慌方》三部曲(《Cube》):三部曲的情节也是一样的,一群人被困在一个不知道如何才能出去的立方体中,立方体遍布小房子,房子里很多都有机关,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机关,必定要送命;
  3. 《死神来了》三部曲:最开始都是一场大灾难,因为有人预见了灾难,所以少数人得以幸免,但是灾难仍然按照它自己的逻辑,找到剩余的人,并且一个一个的将他们杀掉;
  4. 《隔山有眼》两部曲:都是被困在山里,然后一个一个的被干掉,杀手是被核辐射了的变种人;

以上都是恐怖片,除了《终结者》不算。

如果分析一下恐怖片的话,《死神来了》算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以《电锯惊魂》、《心慌方》、《隔山有眼》为例,这种类型的恐怖片是有典型的正、邪双方的,虽然是一般正方在明处,邪恶的一方在暗处,然后经过激烈的拼杀,或者有人生存下来,或者全部被干掉,但是毕竟像这样的恐怖片,邪恶的一方是一个最终可以看到的实体,所以像这种,只要能够有办法掌握了实体的弱点,就可以想办法将之击破,然后逃出生天。

《死神来了》就不是这种模式,《死神来了》认为灾难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在灾难中注定要死去的人是一定会死去的,虽然有时候因为某个人的预见性,预先看到,并且阻止了灾难的发生,但是只要他(或她)一天没死,灾难就会一直找上来,直到这个人被杀死为止,这是比较恐怖的。在这部电影里面,死神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任何一个可见的东西,它只存在在Alex和他的幸存的朋友的恐惧之中。它从来没有现身过,通过一缕清风、一个个的惨不忍睹的事故,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之前看过《死神来了》2和3,但是没有看1,看完了1,有一个想法,觉得对《死神来了》这部电影,里面的死神实际上是一段程序。

以《死神来了1》为例,一开始就是180号飞往法国巴黎的航班,在飞机还没有起飞的时候,主人公Alex预见性的见到了飞机爆炸,那种真实性仿佛亲身经历(第二部是摩天轮倒塌,第三部忘了),惊恐之下,下了飞机,同时被他拖累下机的还有几个人,这几个人都不停的抱怨Alex。然而,在飞机刚刚起飞之后,飞机竟然真的爆炸了,所有的人全部丧命。Alex和他幸存的朋友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的一个幸存者竟然离奇的死去了,死亡的方式也是意外。在这个幸存者死亡之前,Alex同样预感到了危险,并且认为这个幸存者的死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死神”的刻意设计。同时,死神的设计是有顺序的,警方对飞机爆炸现场的分析为Alex提供了帮助,原来飞机爆炸的时候,是从左前端向右后端爆炸的,这样,尽管飞机上的人在我们看起来是一起身亡的,但是在死神看来,是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这样的顺序,所以,幸存下来的人也将会按照当时在飞机上的座位的顺序被杀死。

从软件的逻辑上来看《死神来了》这部电影,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当第一次大型事故发生的时候,除了少数幸存者之外,所有的人都死掉了,幸存的人在悲伤的时候也感到幸运,他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过去了,所以,我们分析他们的潜意识,可以认为是这样的程序逻辑:
Begin For循环 逐个遍历事故中所有的人
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如上所示,剧情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死神所采取的是一个For循环,这个For循环只是从头到尾将应该出事的人遍历一次,然后逐个杀掉(在飞机上按照死神的逻辑也是一个一个的杀掉,虽然在我们看起来是一起死亡的),并且在Kill方法的时候,没有返回Kill方法执行是否成功。可以这样来理解,死神轮着板斧砍杀一通,然后不管死活,扭头就走了。这是在灾难必然发生的情况下的最好的模式了,生存下来的人就等于已经被死神忽略了。

然而,当Alex预感到死神仍然没有放过他们,幸存者仍然在一次次的事故中死掉的时候,他认为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从而尽量保护更多的幸存者在事故中生存下来。所以,在死神制造事故试图杀死幸存者的时候,Alex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破坏死神的行动。按照他在这个时候的理解,认为死神是在第二次遍历幸存者。遍历完了之后,仍然能够幸存下来的人,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程序这样来理解死神的行动:
Begin For循环 逐个遍历事故中所有的人 //这是第一次180航班大爆炸时间
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Begin For循环 逐个遍历事故中的幸存者 //这是死神在尝试杀死幸存者
Make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我们看到,在上面的程序逻辑中,第一次,死神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就是180号航班爆炸,杀死了大量的人;然后,由于幸存者分散,不在一起,所以死神按照顺序,找到某一个人之后,就使用MakeKill方法,MakeKill首先制造事故,然后再通过事故将幸存者杀死。

在第二轮的时候,Alex和幸存者从血淋淋的事实中已经意识到,死神确实是在第二遍清除幸存者,所以一方面Alex试图预见并避免死神的行动,另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破坏死神的杀人模式,来达到自救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死神杀人是有顺序的,比如是1、2、3、4这样的顺序,假设Alex成功的救了2,但是3却不幸被杀掉了,这个时候,Alex和他的朋友们就认为死神已经“跳过”了2,所以2将会生存下来。

事实正如Alex所预料的那样,在1、2、3、4这四个人当中,死神尝试杀死2但失败,结果杀死了3,下一个人是4,而不是2了,2暂时性的生存了下来。

以上的程序逻辑的问题是,无论死神调用Kill方法,还是MakeKill方法,都没有返回一个是否成功的标志,比如,如果这个人被成功的杀死了,则返回true,如果这个人没有被杀死,则返回false。因此,Alex和他的朋友们仍然有幸存下来的希望。

但是当第二轮死神杀死大部分剩下的幸存者之后,在影片的最末尾,当第二轮杀戮剩下来的幸存者终于能够在巴黎街头喝酒,为好好活下去而击掌相庆,觥筹交错的时候,死神却正在酝酿他的第三轮杀戮……

到现在为止,是时候揭开谜底了。是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彻底绝望!

原来,死神用的不是For循环!死神一直在留意是否有幸存者,只要还有一个幸存者,死神就会不断的制造事故,直到在事故中将最后一个幸存者杀死为止!实在是太残忍了!

所以,揭开谜底的时候,我们发现,死神用的不是For循环,而是While循环!

While 幸存者的数量 > 0
For 遍历每一个活着的人
Make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End While

是的,让我们感到悲伤的是,死神采用的方法是最残忍的方法:
第一条原则就是:只要应该在事故中死去的人还剩下哪怕一个,死神就绝不会放手,直到所有的人都被杀死为止;
第二条原则就是:制造事故,杀死当前的人;
第三条原则就是:如果一个事故能够尽量多的杀死人,那么这个事故优先(180号航班爆炸);
第四条原则就是:如果某一个人在这一轮事故中没有被杀死,那么恭喜他,他在下一轮被干掉的名单里,这一轮跳过他;
第五条原则就是:直到应该死去的人全部都死去,是的,第五条原则等于第一条原则;

如果有办法把死神领到一个死循环里面的话,那么是不是大家就都有机会了呢?妈的,耗光你的内存,最终让你蓝屏!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软件开发的未来

【对我来说,文中所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一直迷惑的:为什么瀑布模型总是那么难以支撑整个开发工作?我甚至一度归咎为“中国人做事不规范,所以没有办法一次性的将需求搞清楚,需要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需求,从而造成了开发周期难以控制。”,但是现在看起来,老美也有这个问题,而且已经有了方法论。】

1975年,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Frederick Brooks)写了一本非常经典的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著作:《人月童话》,在这本书中,他令人信服的指出,增加人手对于软件开发来说,弊大于利, 并不会加快开发进度,相反只会带来麻烦。原因是人员的增加导致了沟通成本的非线性急剧上升。

Brooks的书面世前的五年,一个名为“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理论面世了,该理论将已经成熟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应用到软件开发上来,其原理就是如果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话,需要遵循需求收集、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测试,并且最终形成产品,这是一个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

瀑布模型从其产生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而我们在软件开发上面的认知也更多了,目前一致认为,瀑布模型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太死板、不切实际。在现实世界中,软件往往最初的设计是有缺陷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不断的对需求进行完善,那种认为从一开始就应该想到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相反地,当今最好的软件都是采用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发和设计,这种灵活的方式使得开发人员可以不断的调整软件,从而适合业务模型以及客户的需求。

随着现代开发语言(Java、PHP、Python和Ruby等)的诞生,丰富的软件库、空前的软件架构(比如Amzon的架构),软件开发的方法已经有了一个飞跃,Digg、del.icio.us、Youtube以及其他Web时代的新宠都是由少数几个优秀的程序员编写而成的,当今要编写一个软件你需要的仅仅是几个人就足够了。本文我们将回溯一下软件开发的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瀑布模型会失败
非技术人员经常会认为软件真的是“软”的,而且做任何修改都是非常容易的,尽管软件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见的,而且也确实没办法像看得见的橡皮筋一样任意扭曲,但他们仍然会固执的这样认为。当然这不是事实,软件跟其他的机械系统一样,有其固有的设计和结构,并不是那么“软”。

然而实际情况是快速发展的业务又确实需要软件要不断的做出变化,而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则完全没有办法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使用瀑布模型的话,这种转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整个开发周期太长,系统不断的被重新设计,所耗巨大,而且容易造成软件的不正常运作。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瀑布模型的问题,我们太过于自信以至于相信在第一次就可以将整个软件设计的完美无缺;第二个问题则是从自然界来看,完美的系统不是一次性设计好的,而是不断进化的。正是这种进化的理念,促使了软件轻灵设计模型的出现。

敏捷软件设计方法(Agile Methods)——进化的软件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一系列的敏捷软件设计方法问世了,这些方法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认为必须要重新构想软件设计的方法。首先:软件本身必须要包含变化,今天所设定的假设和需求,明天是可能会发生变化的,而软件必须对这些变化做出快速的反馈。为了适应这种挑战,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倡导简单的软件。以最简单的系统满足今天的需求,并为明天的变化做好准备,随时接收调整。

为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所倡导的两种方法值得我们注意:重构和开发人员测试。在Martin Fowler的《Classic Book》一书中对重构有着非常完美的描述,重构就是改良现有代码而不影响业务逻辑。


正是重构,可以使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可以使软件保持其结构清晰而不至于一塌糊涂。像装修人员不断的改进屋子里家具的布局一样,敏捷开发工程师可以方便的移动代码,以适应新的变化,同时确保以最简洁、最优化的代码,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

为了确保开发人员的修改不会影响到原来的代码,敏捷开发模型引入了单元测试。每一个项目开展的时候,单元测试的范围随之扩大。每个测试都着重于系统的单一的元件,并且确保该元件以预期的方式运行。一般来说,单元测试需要不断的进行,以免需求的变化导致代码产生错误。


使用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开发的软件成功的几率一般比较大,因为软件不断的进化以适应可能产生的需求,这样产生的软件就好象一个有机体一样,不断的进化和调整,以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毫无疑问的是,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对我们固有的软件开发方式是一个冲击——原来软件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

重点不是语言,而是函数库
当我们探讨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时候,软件开发语言也在不断的进化之中,C++取代了C语言,现在则又是Java语言。Perl非常不错,然而PHP和Python则更好,最近的开发工具热点是Ruby,它通过自然的方式来编写代码,从而广受欢迎。由于开发语言的进化,我们有了一系列非常完美的、可实现功能基本上类似的开发工具。

当人们在挑选不同的开发语言的时候,实际上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函数库,C++就没有像Java那样的标准库,Java当然是一个不错的语言,但是人们已经使用了C++数十年,之所以Java能够异军突起是因为Java给出了一系列丰富的、可重用的函数库。对PHP来说也是这样,之所以Web开发多数选择PHP语言就是因为PHP本身提供了大量的函数库,对Web开发和数据库处理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除了函数库之外,开源运动也为整体软件架构的提升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仅Apache组织本身就创建了大量的高质量、可重用的代码。当前时代,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函数库,从而可以为我们编写复杂的软件提供各种支持。我们明白了新的软件开发的方法论,而且我们又有大量的工具,这意味着什么呢?

未来的软件开发:只需要几个优秀的开发工程师而已

早期,为了开发出好的软件产品,不断的投入人力,而结果反倒并不理想。而近期的社交网络的爆发使我们见证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几个工程师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却为上百万用户所用仍能保持正常的运转,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秘密就是仅有几个核心的优秀工程师,通过一点纪律约束和大量的激情,几个工程师就可以做出相当复杂的软件产品。由于有现代化的编程语言、大量的函数库和敏捷的软件开发方法,几个在车库里面的优秀的开发人员就可以完成成百上千的平庸的工程师集合起来都不能完成的优秀的软件。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的一些变化:
  • 高质量的、充满热情的软件工程师将会非常抢手而且很容易赚到更多的钱;
  • 没有好的编程技能的工程师将无法在这个行业生存;
  • 我们今天见证的社交类软件的现象将扩展到企业级软件;
  • 在软件产业,经济因素将变得不那么重要;
  • 计算机行业将继续成为一个高竞争、受人追捧的行业;

结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跟着布鲁克斯的《人月童话》走了一圈,发现20年前成立的理论,到今天仍然成立,只不过多了些新的论据而已。通过敏捷软件开发方法、高效的编程语言和大量的函数库,我们完全可以推翻旧的软件开发的教条,仅靠几个优秀的工程师就完全可以开发出具有复杂功能的软件系统。技能在软件工程中具有很高的重要程度。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来到深圳+胖了

今天帮一个兄弟一个忙,来到深圳,同来的有以前的一个同事,大概有半年没见,一见面就说:“你胖了”。这可是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有人说我胖了,根据我每个星期两次的体重测量,仍然是150斤左右,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所以,可以得意地说,不是胖了,是“壮了”。

到10月15号,我的健身卡就过期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带了十来个兄弟一起去健身,有时候还有兄弟的老婆和兄弟的异性朋友等等,但是预计到10月15日截止的时候,预计仍然有3次是浪费掉的,证明3个月30次,对一个人的使用来说,是超标的,至少对我是严重超标的。3个月30次,就是说一个月10次,这一个月中,有两个星期每星期锻炼3次,然后另外两个星期每星期锻炼2次,这实在是有点难度。我一开始的时候是每周锻炼一次,等到大概锻炼了两个月左右的样子,才逐渐开始一个星期两次,就两次,还有时候没办法保证。

我的一个同学,冯涛,也办了健身卡,办了不到一个月的样子,现在着急的事情就是健身卡用不完怎么办,所以当我告诉他我的健身卡已经用完的时候,他急急的告诉我:“先不要办,用我的”。然后在周六的时候问他是不是过来健身,回短信说:这周有事情过不来了,下周天天来!看来有配额用不完也不是个好事情,有人可以满不在乎,有人却是心急如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上次最值得高兴的就是动感单车终于找到感觉了,原来最重要的就是跟上音乐的节奏,如果不能跟上节奏的话,很容易特别累、特别累,每次我都是累得直喘,心脏跳的嘣嘣的,坚持下来之后有的时候腿会哆嗦,不过上次终于找到感觉了,单车的感觉就是音乐的节奏,只要跟上节奏,就不会累。

这一次的教练改成两个小姑娘了,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呢? :)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压力之下的音乐工业:五种替代的商业模式

【From Read/WriteWeb】
【译者注:对于音乐工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比电影工业还要惨,不论如何,电影的下载比音乐要困难很多,而且还有质量的问题,而一首歌一般则是五分钟到十分钟,最大也就是10M左右,通过邮箱就可以任意扩散了,所以音乐工业的未来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数字生活网络博客last100已经追踪报道了音乐工业在过去这几周以来的动荡。首先是Radiohead通过他们的网站发布了自己的新专辑,而没有采用其他任何形式(我得到了这张专辑,确实非常让人感到惊喜);然后Nine Inch Nails(该乐队对互联网非常感兴趣)宣布不再续签录音契约,取消代理人;最后是麦当娜被报道说近期将离开华纳兄弟,而即将与Live Nation公司签署一份价值12亿的合约。

last100跟踪报道了所有的这些新闻,其主编Steve O'Hear今天发表了一份《音乐工业何去何从》的文章,艺人们正在尝试新的体验,而录音公司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Steve写道:

录音工业面临灭顶之灾,大的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根据IFPI最近的数据指出,“物质的”音乐在2006年的销量已经下降了11%,达到17.5Billion,由于盗版的原因——盗版是指CD拷贝或者是互联网下载,IFPI指出,音乐的销量已经连续七年下降。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有预兆的,2003年,史蒂夫·乔布斯发布了Napster软件,通过iTunes音乐商店的形式,试图给音乐工业一条生路。乔布斯说,人们其实并不像窃取音乐,如果足够便宜和方便的话,付费下载是完全可行的,而那些非法下载的用户,大部分都可以转化为合法的付费下载用户。结果是,乔布斯不采取整张专辑全部出售的方式,而是拆分为一首首的音乐单独下载,而且,价格是统一的99美分,无论是新上榜的音乐,还是排行榜的Top40,甚至是更老的、不为人所知的歌曲,都是统一的价钱。对此,大部分厂商并不同意,并且希望反悔。
回到2007年,尽管付费下载的数量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却无法弥补CD销量的减少,乔布斯自己也承认,平均一部iPod上面只有3%的音乐是从iTunes音乐商店购买的,而iPod在2006年的销量则几乎占了苹果公司利润的一半,这对音乐公司来说,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
Instead of recognizing that the record industry’s aging business model, even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Jobs, is a broken one and in desperate need of a fix, the response has largely been litigation coupl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 DRM, designed to enforce copy protection, which, ultimately, just inconveniences paying customers.
如果说iTunes模式已经宣告失败,而普通的音乐运作模式又难以为继的话,音乐工业应该如何前进?下面是音乐销售方面的五种替代模型,其中的一些已经被艺人、企业家试验中。

下面是这五种模式:
免费
既然音乐通过非法的文件共享、大容量MP3生产商的预拷贝已经变得无所不在,那为什么干脆不免费呢?当然,免费并不是说一点钱都不赚,相反地,音乐的免费发行可以刺激一些周边的产品,如门票或者是相关产品的销量。
Jamendo
Jamendo是一个基于Creative Commons协议框架之下的帮助艺人们免费推广他们的音乐的网络服务,其音乐共享主要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比如像BT或者是电驴这种方式。Jamendo允许网友们向他们喜欢的艺人进行捐款,同时也允许他们对音乐进行评论和评分。另外,Jamendo也提供了一个广告盈利模式,帮助艺人们建立网上商店。
Prince
Prince近期的音乐主要是免费的,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有一家英国的报纸来完成的,而至于这家报纸给了Prince多少钱,我们则不得而知但是Prince坚称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他的音乐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而且也是为了他的英国之行做宣传。近期的报道指出,Prince的演出门票一旦推出即告售罄。不过,这对音乐公司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Sony BMG英国分公司已经终止了和Prince的合作,并且拒绝向英国的商店提供Prince的专辑。Retail Store HMV的执行官Simon Fox则说免费发行的做法是“疯狂的”。
SpiralFog
SpiralFog网站上个月发布之后,允许用户免费下载,但是必须要点击广告(看我们的完整报道),该服务要求用户必须登录到服务器,而且在30天之内必须要点击一次广告,否则,下载功能就是屏蔽的。SpiralFog和音乐厂商之间有一个利润分成的协议,目前已经有800,000首歌和3500首MTV。

想付多少就付多少
Radiohead
和免费模式类似,上个月Radiohead发布了自己的新专辑之后,采取了“想付多少就付多少”的模式,在Rainbow网站,用户自愿给出价格,然后进行下载,即使一分钱不给,仍然可以照下不误。
Jane Siberry
艺人Jane Siberry采取了和Radiohead非常类似的做法,只不过,在这里用户可以先下载音乐然后听,如果觉得听的满意的话,才来进行付费。
Magnatune
Magnatune是另外一个线上音乐服务,同样采取的是“想付多少就付多少”的模式,每一张专辑都有一个最低价,乐迷自己决定在这个价格上再多少钱。在一封邮件里,我询问了Magnatune的创建者John Buckman,关于乐迷、艺人和唱片公司对“想付多少就付多少”这种模式的反应。

刚开始到Magnatune的用户,看到我们的“我们并不邪恶”的Slogan之后一般都会心存疑惑,对‘你想付多少就付多少’这种模式非常疑惑,但一旦点击了购买按钮之后,他们都会感觉到非常震惊和欣慰,与传统的销售方式完全不同,他们才真正的相信这种模式。
唱片公司认为这是疯狂的做法。
对于艺人来说,在和Magnatune签约之前一般觉得这种方式并不是个好主意,然而他们会发现这种方式实际上比8美圆(平均8.21美圆)一张唱片的方式要赚得多的,而且对于他们的粉丝来说,可以多给多少钱的方式来正面的、强烈的表达他们的好恶(有时候甚至给的更多)。
Buckman说,即使他们只付最低的5美圆,他们总共也会消费的更多,一般一次性多买几张专辑。

根据名气付款
AmieStreet
AmieStreet,是最近Amzon最近投资的一个公司,是一个将艺人和粉丝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的社交类市场,该网站开创了一种“根据名气付款”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透明的市场来决定音乐的价值。在这里,音乐一开始是免费的,然后,越多人来下载,音乐的价格就越增长,直到峰值98美分。这和iTunes有着鲜明的对比,iTunes不论音乐流行与否,都是一个价格——99美分,这就使主流的唱片商难以接受。

捐赠
Rick Rubin,传奇的音乐制作人,最近在纽约时报的访谈中提到,捐赠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
你只要,比如说,每个月支付19.95美圆,你喜欢的音乐就可以在所有你希望的地方存在,比如说,你的车里、手提电话、电脑、电视,无处不在。到那个时候,iPod就会被废弃,你可以有一个类似随身听一样的东西,在家里就可以接到音响上。你可能会说,今天……,我想听Simon和Garfunkel,于是,那个音乐就有了。可以有大众版、演唱会版、私人版等艺人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版本。一旦这个模型成熟,音乐的市场将会是现在的10倍。
然而,不论Rubin这么说,这种方式还没办法被大众所接受,而且也还不清楚大众是否希望像这样“租”音乐。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互联网接入还没有办法做到无所不在,如果所有的音乐可以随时获取的话,或者永久的占用这些音乐变得就不那么重要。(那个时候,“租”音乐就变得比较现实了)

音乐税







转魔方

看10月8号的《康熙来了》,讲的是一些有特殊技巧的人,一个是口技,一个是魔方,一个是调酒,还有一个是模仿陈水扁的女儿的。对魔方那个感觉比较有兴趣,真正的是经过若干年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成绩。魔方的玩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的解法,一种是盲解。正常的解法就是拿到一个魔方,然后观察15秒,开始后进行计时,这个哥们儿在节目中是18秒多一点;而盲解更牛,就是将魔方打乱之后,解魔方的人先观察,然后再解,观察的时间加上解魔方的时间是整体的时间,这个哥们儿在盲解的时候用了不到2分钟,而他在魔方世界大赛上的记录是70秒。魔方实际上一点都不好弄,小时候家里有几个魔方,我们总是没办法很快的把魔方解开,所有有时候只好把魔方拆开,然后一个一个的按照顺序再弄上去,这是最低级的做法了。要玩的非常精通,一定要非常熟练,而且对各种情况都了如指掌,那个哥们儿演示了一种情况就是一面只有两个打乱的情况下,他说有57种解法,可见已经是魔方的各种解法都完完全全的了如指掌了。

能够将魔方作成世界纪录,想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梦见爬珠峰,和电影的一些想法

可能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下张朝阳的博客,知道这厮正在爬珠峰,所以昨天居然梦到自己在爬,身在珠峰半山腰,却只穿着短袖衬衫,尴尬的是,提着一个蓝白的编织袋,还有健身用的烂包,爬到5000多米的时候,人家说你拿两个包实在是有点麻烦,然后在白雪皑皑的山腰上,打开蓝白编织袋的拉链,把另外一个包装进去,然后背着蓝白编织袋继续爬山。冲到一个类似牌坊的门口的时候,对面寒风凛冽,然后大家一起往上冲——如果真的是这身装备去爬珠峰的话,估计早就冻成冰块了。

醒来之后,感觉特别冷,是因为广州的天气慢慢开始凉下来的原因,但是梦的过程特别清晰,清晰的像真发生了似的,于是突然有个想法:如果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只是睡眠会给他带来灾难,因为一旦睡着之后,就会做梦,而梦中所发生的事情,会真是的反应在他自己的身上,那应该不错。比如说,梦见和别人打架,结果第二天醒过来之后发现自己遍体鳞伤;梦见去健身,结果第二天醒来之后就浑身酸痛,这样的故事应该没人拍过吧。

每个人一生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睡觉的,但是对这个人来说,最恐怖的就是睡觉,因为睡着之后,梦是不能控制的;而梦中的结果会直接作用在他的身上。所以每天躺下去之后,都不知道第二天能不能正常的醒来,或者在做梦的时候被人捅了一刀,结果第二天就鲜血淋漓或者真的死掉了,所以睡觉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如果这个可以拍成电影,那应该怎么拍?

顺便说一下,西方拍一些奇幻的电影或者是科幻的电影,总是和现实结合起来,而中国(或者说是东方)却往往完全将之和现实隔离开来,这可能说明了我们心中对未知事情更加恐惧。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蜘蛛侠,人已经产生了变化,简单来说就已经不是人了,比如说手上可以长倒钩,可以强有力的粘附在墙上,所以可以爬高楼大厦,但是仍然保留着人的所有的因素,比如说照样去打工、被老板骂、爱上一个女孩儿、失恋、痛苦等等,而如果这样的角色在东方的话,可能就会完全和世俗的世界隔离开来,变成高高在上,变成像孙悟空,或者是哪吒这样的人物,在中国,他们一定会完完全全的和现实世界脱钩,从而不再属于这个世界。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我们平常人中间生活,不会找工作、不会吃饭、不会谈恋爱,他们所做的只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这看起来似乎是我们对“怪异”人物的更加推崇,因为他们总不用考虑我们平常人应该担心的事情,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歧视,是的,我说的是歧视。我们其实从心里对孙悟空、哪咤这样的“怪胎”是有歧视心理的,所以他们“没有资格”生活在和我们平等的世界里。把他们摆高,看似尊重,实际上是隔离,也就是种族歧视。

中国唯一没有对神怪进行歧视的时代,或者应该就是《封神榜》,《封神榜》的姜子牙、周文王等,他们有特异功能,但是也有人的情感;不过,《封神榜》一旦涉及到像雷震子等这种怪胎的话,也就和人完全不一样了。

为什么西方的这些“怪胎”能够融于社会,只是在特定的时候爆发呢?比如说像蜘蛛侠、超人之类的人物,他们无一不是生活在大众之中,和我们一样,吃喝拉撒,只是到特定的时候才爆发,这或许就是欧美文化的宽容之处。

天上飞着超人,墙上爬着蜘蛛侠,地上是Batman的蝙蝠战车,晚上还有夜魔侠,如果幸运的话院子里还挺着几辆随时可以变身的变形金刚,这就是欧美电影,他们融于生活,和生活完整的结合在一起。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约翰尼·戴普的《剪刀手爱德华》,讲的是一个非常荒诞不经的故事:一个科学老人,制作了很多机器人,有一个机器人居然拥有了生命,但是因为科学老人的死去,所以爱德华的手并没有完全完工,他的手是一对锋利无比的剪刀,所以他没有办法拥抱自己心爱的女孩儿。像这样一个故事,在荒诞之中,融入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比如说,带剪刀手回家的女主人就是做雅芳卖化妆品的,她第一次见到剪刀手,就像把自己的化妆品卖给他。剪刀手进入了正常无比(至少是看上去)的生活,遇到了各种事情,所有的人都在用“普通”的想法来对待这个剪刀手,女人们之所以讨好他,就是为了让他帮忙修剪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而已,即使是剪刀手,在他们眼里也是正常人、一般人,而不是神,也不是怪,这个是欧美电影的通用视角。

像这样的一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东方,就会完全不同,这些怪物之所以出现,是有他们的目的的,或者是为了毁灭,或者是为了拯救。说到拯救,或者这就是东西方视角的差别:西方更注重自身的努力,希望自己改变命运,所以他们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东方更希望“神迹”的出现,希望能够有“神迹”带自己逃脱苦难,所以才将神怪归为神怪,将他们高高的供在庙台之上。

说回来,比如说梦和现实的交织这个故事可以拍成电影的话,希望可以用一种现实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更“西方”一些。举个例子,日本拍的《咒怨》这种形式的电影,主人公很少会采用一些科学的手段和仪器去分析怪异事务的出现,而是着重故事的铺垫和命运的安排;而像西方的一些电影,则更注重通过一些科学的分析手法进行研究和分析,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可以让人有信服感。比如像梦这个故事,如果拍的话,希望主人公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来研究这个事情——比如说,可以在自己的卧室安装DV,记录下整个过程并且研究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有点不知所云。
WPS Office应该全面开源

金山公司终于上市了,根据网上的消息,金山公司目前市值53亿港元左右;而同期上市的SOHU中国,稍微搜索一下,可以看到SOHU中国的市值大概在70亿美圆左右,折合人民币500多亿元,是金山公司的十倍。软件向来不是我们的强项,向金山从创立到最终上市,辗转十九年之久,可谓上市之路艰辛无比。然而,之所以这样艰辛,是因为金山公司一直没有在技术上有领先的产品。微软在没有推出Office之前,WPS是最强劲的文字处理软件,上个世纪90年代,进所有的打字室,装的几乎全部都是WPS,蓝屏白字的WPS,相信至今仍然会有人记起,可惜当时的WPS由于是在字符界面下,所以所有的格式设定并不是所见即所得的,而是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控制符、各种组合键,才能完成设定。等到微软的Office横空出世之后,WPS完全被击败了,从此再也没有翻身过,WPS无论从任何一个功能上,都完全没办法和Office媲美,所以只能是追着Office的脚步,微软做什么,WPS做什么。到好象是2002年的时候,雷军终于宣布,放弃以前的WPS,重新编写新的WPS,完全兼容微软Office。因为雷军说:“微软Office已经是一个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只能被淘汰”,这本来是WPS的一个机会,如果WPS能够趁这个机会将WPS重构成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的话,我相信WPS会有不少的机会。这个时候让我想起的是Firefox的崛起,由于NetScape公司被微软打败,所以干脆将Mozilla浏览器进行开源,成立了一个开源项目组,广泛接受网民的意见,从而才造就了今天FireFox的辉煌大业,可以说,当今的网络时代,Firefox在高端用户那里,比IE的使用比例多很多。所以我相信,如果当时WPS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来重构WPS的话,WPS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可惜的是,WPS在重构之后,能够为编程人员所用的东西仍然是少之又少,我原来的公司曾经在办公自动化项目和WPS做过接口,据说当时的编程人员都是苦不堪言,WPS的接口做的太差,而且好象是能够接口的WPS仅限于所谓的“政府版”,一般的免费版是不提供的。所以,今天我在网上搜索WPS的编程接口,居然网上都很难搜索到,可见WPS的二次开发之不活跃。

今天,金山公司终于上市了,而上市的资本,却竟然不是所谓“扛起民族软件大旗”的“中国人自己的Office”,而是因为网游,因为抄袭盛大、网易,搞网络游戏,所以才能够上市,可见金山公司的“民族大义”也救不了他,软件没人用就是没人用,一个网友说得好,金山的WPS,除了一些政府打着“支持国有软件”的名义买来然后丢在仓库里弃之不用,继续用盗版的Office之外,真是没有企业会买,没有人自发的去用。

但实际上WPS Office已经是一套非常成熟的字处理软件,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和在概念上广为人们所接受的客户端程序(互联网时代很多程序如果仍有客户端的话,已经很难为人们所接受了,目前,字处理仍然是为人们所能够理解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Google Docs、EditGrid等在线的字处理软件仍然无法取代传统的字处理软件),所以如果WPS能够对广大的程序人员开放其接口,使广大的程序人员可以基于这个字处理软件进行编程的话,实际上是可以做很多东西的。比如,如果我能够开发的话,我希望我的WPS能够增加一个即时通讯的功能,对于在局域网之内的用户可以即时的交谈和进行文件传递;同时,我希望WPS的某些部分可以支持表单的定义和表单的权限控制,从而由几个不同的人来同时完成一个表单,完成数据的后台处理,这样会很有意思。举一个例子,现在办公软件,都是OA带着Office类软件走,这个思路其实完全可以颠倒一下,如果Office本身就已经有了OA的功能呢?那么这个“OA”该是多么强大?那么这个OA该如何最大程度的方便人们的办公习惯?这里面可以想象的空间简直是无限的。这只是无限想法中的最细微和简单的一种,有了开放式的编程接口(对免费版而言),由广大的网络用户来丰富和扩展应用,对金山公司和广大的网民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情,总比WPS Office自生自灭要好无数倍。

所以,如果WPS能够开放的话,就能够生存;如果做不到的话,估计就只有死亡。互联网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我觉得只有互联网可以解救WPS,金山公司?我想它已经没有办法起死回生了。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十问PostSecret创始人Frank Warren

【From URL:http://feeds.feedburner.com/~r/guykawasaki/Gypm/~3/167279138/ten-questions-w.html。来自博客How to Change the World】
【译者注:这哥们儿有点故作高深】

2004年,Frank Warren启动了PostSecret项目,作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项目,从那之后,人们已经在这个网站上发送了超过175万封匿名卡片,这些内容被分成艺术集锦、音乐录影带以及Frank的畅销书:《PostSecret,你的密码》、《男人和女人的秘密生活》,现在,他的新书是《一生的秘密》。

2006年,他的网站在Bloggies——最著名的Blog颁奖庆典上获得了五项大奖,包括年度最佳Blog大奖和最佳美国Blog大奖,Frank同时在福布斯的当年互联网最有影响力、最具智慧和和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25人士中排名第14;同时,2006年,他被国家健康伤害协会(National Mental Health)授予一项大奖,表彰他的网站“转移人们在健康方面的损害”所起到的作用,作为一个反对自杀的拥护者,Warren是Hopeline/1-800-SUICIDE的志愿者。

:你当初因为什么要建立PostSecret这样一个网站?
:一开始我建立PostSecret的想法就是给人们一个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的分享自己的隐私、愿望和恐惧,在这样一个地方,人们可以将他们不能告诉朋友和家人的秘密在这里自由的分享,而且是以一种有尊严而且不受伤害的方式进行分享。
但是回望这三年的历程,我知道在工作中已经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这种方式。当我的项目启动之后,我收到了一个男人讲述他从未对其他人讲过的羞耻经历,他的勇气让我想起了我也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同样作为隐私保持了30年的时间。不过这个经历我从来不认为是一个秘密,当然,我也从来没有和其他人说过。
然后,我将我的秘密以明信片的形式告诉了我的妻子和女儿,同时,也给我自己发送了一份。这给我一种治疗好过去的感觉。从我现在的感觉来说,我启动PostSecret是因为我的直觉,因为我和我的童年的记忆一直在抗争。而且像其他人一样,我可以通过分享其他人的秘密这种方式来达到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接受。

:你得到了多少(明信片)?
:我打印了3000张明信片,邀请人们和我分析秘密,我在华盛顿的街道上派发这些明信片,然后我接到了100个匿名的回复,当看到明信片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惊奇的感觉,而如果发现秘密不断的来的时候,那就更是一种惊奇了。
当我停止寄明信片的时候,我以为这个项目已经终止了,但是这个想法已经开始传播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我收到了150000封回复。

:你收到了多少明信片?
:现在我每周收到大概1000封明信片,而每个星期天,我会把其中的20个上传到www.PostSecret.com,同时我还会用一些其他的明信片,比如说我在大学演讲的时候收到的明信片。另外,我们举办了一个400张明信片的展览,而且出版了4本书。

:是什么刺激人们去说出他们的秘密?
:我相信人们说出秘密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或许有些人希望分享自己性禁忌方面的经历和好玩的经历,其他的则显示了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些是对失去的至爱的自白和辩解。我认为每一件都是一个艺术品,同时我也认为这些能够帮助创造者获得平静或者是更大的自我接受。

:最平常的秘密一般是什么?
:我接受的秘密实际上反应了我们每天都面对和挣扎的问题:亲密、信任、真心、幽默和欲望,来自PostSecret的秘密和很多艺术电影的主题一样。不过我必须承认,很多秘密并不是那么高尚,比如这个:“我在洗澡的时候尿尿。”

:曾经收到过的最黑暗的秘密是什么?
:下面这个是我收到的最黑暗的秘密之一,这是我在一个大学的讲演的时候收到的。
Teachers.jpg

:你是否想过PostSecret会产生现在这种现象?
:没有想过,有时候我觉得我自己是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满是神秘和惊喜,而这些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到目前为止,PostSecret已经有100,000,000次点击。当我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希望一年可以收到360个秘密就不错了,我知道收集的这些秘密对我来说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你认为PostSecret的成功表明互联网创造了更多的交流,还是制造了更多的屏障?
:是的,是的,似乎看起来世界人口越多,孤独就会越多,这看起来有点似是而非。但同时我对互联网所产生的沟通技术如Blog的存在而心存感激。而我相信未来若干年我们将会见证艺术家们和企业家们在Web上的实践以及他们所犯下的错误,而互联网将会提醒我们是如何的一个整体。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人心碎的秘密,而如果我们能够记住那个秘密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和平。

当前的Web3.0毫无意义的预测

【From URL: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7/10/web_30_semantic_web_web_20.html】

既然Web2.0已经被炒的如火如荼了,那么,Web3.0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已经成为近期的一个不断被重复的主题,Nova Spivack描述Web3.0是雷达网络,而Jason Calacanis更表明了他对Web3.0的精准定义,与他的mahalo.com简直是不谋而合,结果当然是各类嘲讽滚滚而来

我建议大家先不要急着去说“Web3.0是一个愚蠢的主意”,因为,所有的评论都是建立在相比于Web2.0的基础之上的,关于Web2.0,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特性:

  1. Web2.0是因为一次会议而得名的,而那个名称有着特定的含义,意味着Web已经从网络泡沫中复苏过来。而这里的2.0和技术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表明人们对网络的兴趣已经恢复,仅此而已。当我们在2003年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大把的程序员都已经失业,而且人们对Web应用严重缺乏兴趣。但是我们看到Web正在复苏,所以我们召开了这次会议,来讲述一下Web的变化;
  2. 那时候我花了一些精力试图描述那些从网络泡沫时代活下来的公司的特性,以及一些正在成长中的比较好的网络公司。论文《什么是Web2.0》是一个对网络时代的成功公司的回顾,而不是特指某一个公司或者某一项技术;

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说“Web3.0”是有着很深的意味在里面的,或许我们只有在经历过一段惨淡期之后,才会提起Web3.0。或许又会经历一次危机和一次复苏,又或者,Web3.0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个人比较喜欢Stowe Boyd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已经感到了有些东西已经在超越Web2.0,包含一些比较基本的东西。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网络:一个没有浏览器的网络,一个打破了文档的界限,使“程序”和“信息”更加无缝结合在一起的网络。那才应该是Web3.0,或者我们也可以叫它别的什么东西。
我认同Stowe的观点,可以确定的是,有些新的东西正在酝酿之中,等待着破土而出,但是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别的什么东西,而不是“Web3.0”,而且,从其日渐清晰的面貌上来看,它已经变得更加宽广和更加发散,而不仅仅局限于Web这种形式,像移动通讯、传感技术、语音识别以及其他的技术,大大扩展了今天我们对“Web”的定义。

But in any event, the next meme to take hold will be broad based, with many proof points, each showing another aspect of the discontinuity. Anyone who says his startup is the sign of this next revolution is just out of touch.


我个人之所以对“Web3.0”的定义感到非常恼火,是因为目前我们所描述的“Web3.0”基本上都是基于Web 2.0(就是说,新形式的智能应用程序),他们只是有一些所谓的AJAX、Mashups和其他的一些客户端技术,就已经声称自己是Web2.0了。比如说,今天的Nova Spivack回应Jason的帖子中这样说:

Web3.0在我看来,实际上是Web的第三个十年(2010-2020),其间,几项关键的技术将会被广泛的应用,主要是RDF和语意网络的出现,而Web3.0是不仅仅局限于语义网络的(那个时候将会有几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会慢慢出现),但主要来说,语义网络将会是一个重点。
Web3.0将会是一个我们扩展Web后端的时代,因为前面的时间我们已经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了Web的前端(AJAX、标签以及其他的用户体验方面的革新)。

我比较认同Nova试图将Web 3.0定义为一个时代,而不是某个特定的技术(还有谁在用Windows95),不过当我发现Nova试图将Web2.0理解为Web前端体验的时候,我发现确实有点好笑。Google是Web2.0的成功案例,但它全部都是后端!每一个成功的Web2.0公司都是一个成功的Web后端的案例!都是关于搭建Web后台应用,并且推广到用户的案例。Nova关于语义网络的描述在某些方面是对的,也将会在一些网站上初见端倪,但是我并不认为那是一定的。

我在Nova的Blog上面加注了如下的评论:

呵呵,我发现关于Web3.0的争论正好证实了其支持者完全不理解Web2.0,Web2.0并不是关于Web前端技术的,而是关于后端技术的,是关于后端如何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如何变得更加智能。
Web2.0和语义网络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网络试图理解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并且为我们增加这些信息,而Web2.0则是针对……(搞不清楚该怎么翻译,太难)。例如,Google从链接中找到含义,而Wesable则从……


……………………………………

搞不动了,实在是太难翻译了!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TechCrunch上关于中国禁止RSS Feed的文章

根据TechCrunch的介绍,中国政府已经对所有的RSS Feed进行了检测,一旦出现有问题的种子,就会屏蔽。不过,我这篇文章就是由FeedBurner的收集而来的,前一段时间大家纷纷说FeedBurner已经被封杀了,我试过几次无法访问,但是后来好像又可以了。

国外的一个网站专门做了一个工具,只要你输入网站地址,这个网站就可以给你反馈,告诉你这个网站在中国是不是被“禁”的行列之中,挺有意思。



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香水》——真他妈奇怪的电影

【看完之后有点目瞪口呆的感觉,然后慢慢回想,慢慢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少有电影能做到这样,到目前为止,或者还说不上好或者不好,需要时间去想。】

两天之后,香水工人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被宣判绑在十字架上,面向天空,由行刑者打碎他臂、肩、髋、腿的所有骨节,然后吊在十字架上示众,到死为止。并严令严禁行刑官使用通常的仁慈人道手法,使其快速死亡!”这是对一个香水工人的判决,宣读判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雀跃、声嘶力竭、相拥而泣,是什么样的罪恶,导致全城为之动容?这就是《香水》这部电影的开头。

十八世纪的巴黎,是整个欧洲的中心,人满为患,到处散发着腥臊恶臭,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就出生在味道最浓重难闻的屠宰市场,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正面无表情的在屠宰摊前卖那些令人作呕的动物尸体。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功夫,生育过程就完成了,他母亲面无表情的将他丢在地上堆积的动物内脏上面,等他死去,然后在夜晚和那些东西一起丢掉。这是她的第五个孩子,前面四个都是这样处理的,但是这一次,这个儿子争取了生存的机会——他哭了,而且哭声无比响亮,惊动了整个街市,从而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而他的母亲则在不久之后,就因为抛弃罪而被吊死在绞刑架上。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有一个天赋,就是一个绝对比狗更灵敏的鼻子,可以分辨出天地万物的味道,当他第一次进城的时候,他灵敏的鼻子带他找到了一个气味芬芳的少女,这种味道令他着迷,令他沉醉,但却不小心杀死了她,这件事情于是影响了他的一生。夙夜梦回辗转反侧总是那个女孩儿的味道,于是,利用他自己的天赋,找到了一份制作香水的工作,这份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他制作的香水名扬天下,但这却不是他的追求,他一直想做的就是,把那样的女孩儿的味道采集下来,然后永久的保留下来,这才是他想做的。

终于他找到了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女孩儿的气味“浓缩”然后保存下来,只不过,每次都需要杀死一个女孩儿。一个妙龄的少女,经过他的处理,可以浓缩成小小的一瓶香精。于是,他开始了采集各种各样的香精的历程,不同的女孩儿,以同样的方式,被杀死,然后抛尸户外。整个城市震惊了、恐慌了,不知道是谁、为什么这么做。伯爵的两个女儿都被杀了,只剩下最漂亮的一个女儿,为了避难,他带着女儿准备远走他乡,然后,靠着灵敏的嗅觉,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终于追踪到了伯爵,并最终击杀了他的女儿,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个“采集”工作。用所有的香精,做成一小瓶香水,这瓶香水汇集了无数少女的生命。这个时候,他杀害女孩儿的事情终于暴露了,他被抓住了,群情激愤正如开头所描述的,他被判死刑,并且审判官决定以最残酷的方式执行,看来,他没有任何办法逃出生天。

当行刑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在刑场上,他洒了一部分用少女制作的香水在自己的身上,在整个行刑的现场,成千上万的群众闻到了香水的味道,那种迷人的味道让所有的人都开始迷幻,都开始产生幻觉,认为他就是天使;而离他最近的行刑的刽子手当场跪下,声称巴蒂斯特是无罪的,他是真正的天使下凡。整个会场开始骚动了,香水的作用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广,白发苍苍的主教也跪下臣服了,而香水给人们带来的美妙的感觉,人们的幻觉不断的升温,整个广场开始躁动,然后所有的人开始脱衣服,和身边的人开始做爱,整个原本群情激愤准备屠杀的刑场竟然变成了万人性爱大会,就连白发苍苍的主教也不能幸免,和身边的女孩儿开始做爱,于是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终于逃出了生天。

经过长途跋涉,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那个简陋而发散着恶臭的屠宰场,然后把剩下的所有的香水倒在了自己的身上,那些浑身污秽、丑陋不堪的人们同样像是看到了天使,看到了一生中最光辉的景象,于是所有的人都涌了上来,把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包围在中央,当久久之后,人们最终散去的时候,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了一点破碎的衣服,地上是那个已经空了的香水瓶,他消失的如此彻底,就仿佛从来不曾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

这部电影挺怪,开始的时候比较吸引人,故事情节的铺垫也挺好,当一步一步发展的时候,我看的还是津津有味的。而当万人性爱大会开始的时候,我一度恶心到不想再看了,因为实在是太怪诞了,当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可以影响如此之多的人,可以给这么多人带来幻觉,看着各色人等在宽衣解带的时候,我准备关上电脑然后回家睡觉了。但终于还是忍着看下来了,不过那种不快却一直都还有。当所有的人都疯狂性爱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清醒就是三个女儿都被杀的伯爵,当伯爵准备亲手杀死让的时候,结果也被那种香水的味道所感染,并跪下臣服(妈的,我以为这个时候要给那家伙Blow Job呢,干脆来个四级再加变态的算了)

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永久的保存气味而不顾一切,不理会任何后果,他的成长环境也没有给他任何的是非观念。为了采集到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他采用了最极端的做法,将年轻漂亮的女孩儿杀死,然后提炼最精华的香精,剧中的美女对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来说,只是制作香水的“材料”而已,所以所有被杀的女孩儿他都没有强奸她们,而是杀死了她们,然后采摘她们最精华的部分,就好象普通的香水制作者寻找最美丽的那一朵花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传统的提炼香精的做法没有什么区别,比如电影中间出现的场景,为了提炼玫瑰的香精,将最漂亮、最完整、最鲜艳的成千上万的玫瑰花放在容器里,然后进行提炼,最后,如此之多的玫瑰花只提炼出一丁点香精。香水的提炼过程就是这样的,将最好、最旺盛、最鲜艳的花朵破环、毁灭,然后浓缩,当一瓶高贵的香水制作成功的时候,里面凝结了无数的娇艳的花朵的精华。

从本质上来说,让所做的和一般的香水制造商所做的,没有太大的分别,如果要批判让的话,或许也应该反思一下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为了一己之私念,我们不也是在破坏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吗?想一下让整个世界为之着迷的东西:香水、动物的皮毛、人工建筑,我们所有保存下来的美,都是建立在对另外一种美的破坏甚至是杀戮的基础上的。

需要赞一个的是,该部影片的台湾网站做得非常精美。



媒体报道:
达斯汀·霍夫曼一见钟情拍新片《香水》
2005-07-07 14:41:24  新京报网络版  记者刘铮


制片人(左)、导演提威克(中)和达斯汀·霍夫曼(右)。

  南方网讯 “20世纪最著名德语小说”搬上银幕

  有“20世纪最著名德国小说”之称的《香水》将被搬上银幕,影片于下周开拍。有趣的是,原作虽然用德文写成,写的却是法国巴黎的故事,而电影则在德国拍摄,片中人物说的全是英语,动用的最大腕儿是美国影星达斯汀·霍夫曼。

  霍夫曼说,当他接到《罗拉快跑》的德国导演汤姆·提威克(TomTykwer)的邀请时,他立即决定出演《香水》这部影片。霍夫曼在片中扮演香水制造商巴蒂尼,正是他把嗅觉超常的主人公带进了奇妙的香水世界。

  达斯汀·霍夫曼表示,他在20年前该小说刚出版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在那时,它是一部你必须要读的书”。霍夫曼说他最喜欢的气味是婴儿的气味。

  《香水》将全部在德国慕尼黑的摄影棚里摄制完成,没有一个实拍外景,将用电脑动画复制18世纪巴黎的壮观街景。该片将于2006年秋天上映。

  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世纪巴黎的故事,那时街道发散着各种恶臭,一个婴儿被抛弃在臭鱼堆里。婴儿被育 婴堂养大,成为一个丑陋的畸形人,但表现出对气味的极度敏感。后来他成了制造香水的大师,开始研制一种“终极香水”,原料竟是少女的体味……

  《香水》写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现代小说正走入过于观念化、晦涩难懂的死胡同,而《香水》的古典式写法、生动和抓人的情节成了西方小说界的一剂解毒针。《香水》一诞生就极其畅销,并引领了新的小说潮流。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流氓!流氓!腾讯公司的流氓行为实在是让人感到恶心

这个年头没有用过QQ的人挺少的,没办法,QQ这样一个实在是做的不怎么样的软件,就是因为推出的早,所以占领了市场。流氓腾讯用头像、Q币等比较恶心的方式实现了赢利,但是QQ的广告窗口等始终是让用户觉得难受。所以有一个哥们儿推出了珊瑚版QQ,一个例子可以说明珊瑚版QQ的好评:在某个网站上,有将近90%的用户认同珊瑚版的QQ,而认同腾讯QQ的用户大约不到70%,这说明了腾讯QQ实际上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新浪的IM、Google的GTalk以及其他的一些即时通讯软件远远比QQ好一万倍。但是用户习惯就是用户习惯,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所以QQ的市场是牢不可破的。但是珊瑚版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对腾讯QQ的提高,从而使这个软件更加好用。一个IT人说得好,这样的人如果出现在美国的话,早就高薪被公司请去了,而在中国呢?则是被逮捕了。我想傻逼腾讯公司看到珊瑚版QQ如此的热销,想必是恼羞成怒,而这个软件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了,很多用户都是非珊瑚版不用,那么为什么傻逼腾讯公司非要在2007年才告珊瑚版QQ的作者侵权呢?答案是,当时傻逼腾讯还没有长大,需要珊瑚版这样一个旁支产品为腾讯公司带来庞大的用户量。

现在就明白了,其实傻逼腾讯公司是在干卸磨杀驴的伎俩,操你妈的,我最恨就是这种鸟公司。

看了新闻之后已经几天没有启动傻逼QQ了,以后除了必须的时间之外,减少傻逼QQ的登录时间,不给傻逼腾讯带来流量,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这毕竟是一种姿态。我就是受不了这种恶心的公司。

看看国外的Facebook、Google,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开放、开放、开放,因为Facebook的开放平台,所以现在Facebook已经市值100亿美圆了,所以Google也急了,宣布在11月份将大批量的发布自己的API,以使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平台做产品,从而既给自己带来流量,也可以让开发商基于开放的平台,共享已有的用户群。国内在干什么事呢?傻逼新浪等门户网站,在RSS输出的时候,不允许你看到通过RSS输出的图片;傻逼腾讯自己做不出来的技术也不让别人实现,这就是固步自封、自寻死路。国内的互联网做不起来,是正常的,因为这帮傻逼实在是让人恶心,他们眼里,从来都没有用户。
我们如何从鲜血中一路走来

当我说“鲜血”的时候,我的意思是真正的鲜血,Real Blood。看了一些文章之后,有时候觉得鲁迅说的旧社会就是吃人的历史实在是太含蓄了,那不是吃人,而是杀人如麻、吃人不倦的血腥里程。而且,我必须得说,在很多时候,吃人并不是只有旧社会才有的事情,它可能就发生在不久之前,如果你在Google上搜索一下“武宣县 吃人”这个关键词,或者你就可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那些历史是如此的血腥,以至于我情不自禁的开始有了幻觉,我觉得那些吃人的人并没有消失,那些血腥的欲望只是被隐藏在一个个看似友善的面孔之下,一旦时机到来,他们就会露出本来的面目,张开血盆大口,毫不犹豫的把你生吞活剥。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自己有点《狂人日记》里面狂人的影子。

如果没有例证的话,我们很难相信那些是真的;有了例证,我们也不知道那些是不是真的。到底是真的发生过,还是人们的幻觉?没人知道。

以下资料来自“中国报道周刊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 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 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 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 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块弄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升。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 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 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每 屠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 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 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 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不贴了。其中黄巢的例子我早就看过,现在看起来仍然是触目惊心不已;张献忠杀人成堆之后,带着最爱的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不过了。”张献忠笑眯眯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这里面怎么有正常人呢?张献忠的小妾固然变态之极,不过张献忠自己那就是更变态了,我想,他在自己参观完之后,就已经想到自己的美妾的那双小脚了,带小妾来参观,让她提提意见,只不过是“请君入瓮”的老套路而已,想象一下小妾从娇笑到惊叫瞬间转变的表情,那该是什么样的演员才能演绎出来的呢?《德州电锯杀人狂前传》那变态的一家人当时看起来匪夷所思,绝不可能存在,然而如果上述的转述都是事实的话,德州电锯杀人狂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说,历史绝不仅仅是“吃人”的历史那么简单,吃人有时候是为了生存,比如我小时候曾经听过的广播剧《黑坟》,就是描述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煤矿隐瞒事故,矿难之下的求生存的矿工靠吃死去的工友谋生的丑陋事件。历史何其相似!今天我们有多少矿难在发生,又有多少人命被我们置之不理呢?专家一句话,就可以放弃抢救,直到2天之后,矿工居然自己能够从地下挖出来逃生,我想知道的是,没有能够逃生的那些矿工,他们在生存的边缘,临死前的一刻,为了可能的生存,会不会吃人?我想多半会的。只不过他们的事情被一层层的隐瞒了,到了上面之后,就变成了光鲜无比的英雄事迹。累累白骨之下,大家在文成武德,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2007年10月1日星期一

《魔鬼搭车人》

一对恋人路上碰到一个搭车人,本来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搭车人而已,想不到却是一个杀人恶魔,没看懂,或者这样的电影不需要看懂,够血腥就可以了。和其他的杀手不太一样的是,这个杀手只求一死却不能,于是开始不断的杀人,直到自己被杀为止……
《色·戒》全程热话

最近收到的香港报刊摘要,基本上所有的的报纸都在热议《色·戒》,李安果然不愧是奥斯卡大导演,全球炙手可热的电影风云人物。香港各界名流纷纷出动,不但看了,而且个个都要写《色戒》的影评,个个都要写看了之后的感受,仿佛不说就不等于看了;台湾马英九和萧万长一起出动看了色戒的首映,同样在台湾是热议话题。唯一尚未热起来的就是大陆了,由于《色戒》在美国被定位UC17,在香港被定为三级片,所以自然的要在大陆被删减。不过从看到的评论来说,基本上每个人都对色情的场面赞不绝口,徐静蕾同学特地跑到香港去看了,认为情色场面拍的也很好。

梁朝伟露蛋蛋和汤唯露毛,这是最引人注意的,至于其他的情节,反倒是次要了。不幸的是,如果在大陆电影院看这场电影的话,是看不到梁朝伟的蛋蛋和汤唯的毛毛的,只有在网上看了。相信不久网上就有《色戒》七分钟精简版了,估计到时候除了梁朝伟的蛋蛋和汤唯的毛毛之外,就别无其他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