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9日星期六

王朔PK苏童,《我的千岁寒》PK《碧奴》

王朔PK苏童,《我的千岁寒》PK《碧奴》
前一段时间买了三本书,当时买书也没别的想法,因为几年都没买书了,还以为以后的阅读都会在网上完成。之所以买书是因为公司需要一些发票,而那个时候公司的手续还没办完,没办法开出发票。当时记得进购书中心的时候,就在一楼到处找王朔的《我的千岁寒》,不用说,王朔那段时间的疯狂骂人和我的偶尔的一些王朔情节使我特别想看到这本书,尤其是在网上看了王朔写的该书的序之后,觉得更加想看看印象里面只有“痞子”这两个字的大作家,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一楼的服务员告诉我,在三楼的三联书屋才有王朔的这本书卖,于是到了三联。一进三联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最显眼的地方摆的是这样的几本书:宋丹丹的《XXX的幸福》、陈鲁豫的《XXXX》、易中天的《XXXX》,大概就是这些,到处找王朔的千岁寒没有找到,于是问服务员,服务员告知了地址后,拿了一本。然后想起去年网上炒得挺热的好像跟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系的苏童的《碧奴》,同样是转了一圈都找不到,于是让服务员从电脑上找出来,告知正确的位置之后,也拿了一本。当时还拿了一本的是高群书的《最后一个匈奴》,这本书有空再说。

直到昨天,才算是断断续续的把王朔的《我的千岁寒》和苏童的《碧奴》全都看完了,应该说,王朔写的要好一点,《碧奴》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如果知道这本书是苏童为了什么狗屁“全世界重写神话”计划的命题之作的话,估计当时也就不会买了。王朔在一次访谈节目里面说,论北京的作家和浙江的作家王朔PK余华肯定是1比0,曹雪芹PK鲁迅是1比0,老舍PK金庸就算不是1比0最少也是平手,所以北京派的作家PK浙江派至少2比0完胜;又记得在另外一个访谈里面说自己PK苏童也是1比0。是不是1比0还可以商量,不过王朔和苏童在很多地方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一派宗师,都是大批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都是电影巨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影响的层面各有不同。王朔影响了一大批的北京派电影导演,而苏童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则似乎显得更有深度,在不少电影节上都拿过奖。所以王朔和苏童PK确实还是有必要仔细分析一下才能知道谁胜谁负。

PK的事情以后再说,接着说两本书的事情。王朔的这本书挺混乱的,按照王朔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我的千岁寒》取材《六祖坛经》,本来是给张元写的,也是屡经三版,认识每提高就重写一遍,到 2006年 10月物极必反了,无法终稿,索性把写作痕迹留在上面也好,无名的力量是巨大的,觉醒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认识无止境,就把每一个脚印留在身后,以警自己。”,说白了就是王朔写这本书的时候,思维挺难控制的,看《我的千岁寒》尤其明显的这种感觉,前面写的“骇了”(王朔自己的用词,High了的意思),后面则写的有点四平八稳,有点像从哪儿抄袭过来的感觉,整本书到处都弥漫着这种感觉,比如王朔在《梦想照进现实》后面的谈话,王朔自己在本书中的《与孙甘露的对话》中也说,写到后面就收不住了,后面明显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明明该结束了,可是作者“骇了”,上劲了,收不住笔了,结果出来之后也没有仔细整理,所以成稿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怎么看都别扭,特别像一个不成熟的写手干的活。这本书里面写的最四平八稳、拿捏最好的是《宫里的日子》,整部下来的感觉特别一致,特别连贯,其他的都不行,都没有这种感觉。所以这本书挺“难”看的,挺难看下去,也挺难看完的感觉。

苏童的《碧奴》,为什么说是命题之作呢?总之这本书的开头、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最后的结束都给人感觉不太舒服,我觉得可能正是苏童为了应和什么狗屁“全世界重写神话”计划,所以把本来非常“中国”的似神话非非神话的故事写的特别西方化,很多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感觉神经里面的,比如什么用头发哭泣,用乳房哭泣,马人,鹿人,什么什么之类的东西,给人感觉非常不舒服,马人的感觉让人想起《纳尼亚传奇》里面的半马人,是非常西方的那种感觉,一看就不是我们民族的,我想苏童可能在满足了温饱之后,有点想把作品让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接受的企图,不过这个企图并不好,没写好,挺混乱的,所以对整个故事没有什么预期性,不知道这个故事会漂移到什么地方去,虽然结果是注定的,长城要倒、万喜良(书里面说是万岂梁)要死,但是整个过程让人感觉就是太随意,一会儿出来一个这个事情,一会儿出来一个那个事情,感觉像是非常随意的作品,不是精心设计过的。

虽然王朔的行文随意性太大,到处弥漫着极度的自我和喃喃自语,但是王朔的变化还是看的挺清楚,并且当你看到一个作家收不住到处撞墙的时候,有时候会让你噗哧一乐,这也就不错了;而苏童的叙事方式自从红粉之后好像就一直没有什么突破,《红粉》、《香椿街的故事》等等一路走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如果再不变化的话,恐怕我看到苏童的书就要远远的离开了。

王朔PK苏童,胜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