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最后一个匈奴》
写完之后,在到网上搜索一下关于这本书的评论。高建群(之前的Blog把人家名字写成高群书了,高群书应该是电影导演,拍《东京审判》的那个)这个作家的作品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因为在书店看了《最后一个匈奴》这本书,翻了翻,觉得好像还可以,于是买了回家看。我看书相对比较慢一些,不像有些人看书特别快,一个晚上可以看完一本,那样基本上没什么阅读的乐趣了,就是为了看书而看书了。应该说,写的还是可以的,书的扉页上说,高建群是中国罕有的肩负历史感、责任感和什么什么感的作家。给我的感觉,从西北出来的作家有比较惊人的相似之处,我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可以感觉到有路遥的那种感觉,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也是用小人物来反应整个社会的变化,那种感觉挺类似的,只不过高建群的时间跨度更大、更长一些而已。
这本书读完之后,明显感觉作者塑造的人物不够立体,不知道这么说,书里面的人物很少让人有活灵活现的感觉,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挺少。书里面几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比如杨新作,这个人物刚才还是一个放羊娃,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富有理想的读书人,在后九天救下了黑大头,然后突然就对革命充满了热忱,最后突然的自杀,人物的成长的脉络太不清楚。这个也可能是因为作者要写一个非常宏大的时间跨度,所以在单一的一个人身上的描述的笔墨不够多的原因吧。再比如杨岸乡这个人物的描写,即使他到了法国,带领着一群民间艺术家在老外面前侃侃而谈,我仍然觉得这个人身上散发着老鼠的味道,就是说这个人的转变总是比较突兀,让人觉得难以信服。再比如那个被形容为可比拟毕加索的在剪纸上有独创的小女孩,她的死倒是描写的挺好,不过我没有看到文章里有任何一处说这个小女孩儿就是丹华要寻找的小女孩儿,然后就死去了,然后笔锋一转,就把那张剪纸安到了这个小女孩儿的身上。再比如黑大头这个人的描写,给人感觉也是比较空洞,很难有“活”的感觉。
在人物描写上欠功夫,这是最明显的感觉。人物一空洞,宏大的叙事企图就会变得比较枯燥。
国人在书和电影上,对人物的细节体现和处理的比较差,而西片电影对人物的处理则非常细腻和丰满,让人有活生生的感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