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历经三次盗墓 依然无恙

中国时报 2007.04.18  历经三次盗墓 依然无恙 白德华

不知是风水庇荫,还是形势使然,唐代十八皇陵中,至今唯有武则天陵墓未被成功盗墓。从一千多年前首次盗墓直到民国时期,盗墓者费尽心思就是无法如愿,也显示乾陵珍藏的宝藏实在令人觊觎!
历史上,对乾陵大的盗墓行动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末年,黄巢带领他的部队挖掘过这个墓;第二次是五代十国时陕西耀州的节度使温韬也盗过墓。
温韬可以说是出了名的盗墓贼,唐朝十八个皇陵中,十七个都被温韬盗过。但据记载,当他盗乾陵时,天上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每每下起滂沱大雨,每次都是这样,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第三次大的盗墓行动,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军阀孙连仲。孙连仲想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营紮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後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尽管如此,中共建政後的一九六○年,乾县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时,一不小心竟炸开了盗墓贼千年来找不到的武则天墓道口。目前,这个墓道口已成为中共的「国家级机密」。
不过,当记者攀登梁山时,一位当地老妪为记者明白指出了墓道口的所在地,如今墓道口已植上一棵华山油松。
由於武则天建墓时,是中国经济最鼎盛时代,按此估计,其陪葬品肯定是无法用数量来计算;加上当时有很多附属国,附属国每年都向唐朝进贡各种稀奇珍宝,其陪葬品肯定是很丰富。很多专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吴道子的山水画都在这个乾陵地宫内。
郭沫若曾对周恩来说过,「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这也成为乾陵是否挖掘,晚挖是否也无法保存内部文物一个争论所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