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 2007.04.18 武周李唐夫妻双帝合葬 乾陵独一无二 白德华/西安专题报导
「一对夫妻,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如果武则天墓能见天日,财富重量少说超过五百吨!」经过一千三百多年,带着神秘传说,被人称为「考古界三峡工程」的乾陵墓,至今仍封存西安西北边的梁山主峰上,一旦开挖,其轰动世界是可以想见的。
和风煦煦四月天,记者前往争论半世纪是否挖掘的乾陵墓,一探究竟。车行一个半小时後,抵达了乾陵的司马道;远远望去,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导致渭南河口及梁山峰前一道深深裂口,像极台东的花东纵谷。若非乾陵「神道」前的高大石像,还真以为到了东台湾。
七百公尺神道 翁仲石雕守墓
「这里埋葬两个不同朝代的帝王,一个是李唐王朝,一个是武周王朝,像这种陵墓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海拔一○四七公尺的山脚下,望着远峰,唐代以来所有皇陵都倚山而建,但像乾陵这样的规模相当少见。
乾陵是按照唐代宫殿所修建,分内城、皇城、外城三部分,占地近三十万亩。据称,原来地面有很多宫殿,共七百八十多间,还有一百余件大型石雕,动用了十几万民工修建廿八年才完成。但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风化,木质宫殿早已全毁。
总长七百公尺的「神道」,从最南端起点处的「华表」一路走来,处处充满令人遐想的皇朝盛世。
「华表」起源於姚舜,人们叫它「诽谤木」,相当现在的「意见表」,历代皇宫外都立了华表,此後陵园都按照皇帝生前的格局来修的,所以陵墓前也立了华表。其外表顶部为圆,底部为方,也代表唐代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神道」两旁树立了十尊,下侧还写着「翁仲」两字,这是代表守卫灵墓的将军。秦始皇身边有个大将,姓阮名翁仲,相传身高一丈三尺,相当两米多,力大无比,在抵抗匈奴中立下大功。
後来翁仲去世後,秦始皇非常痛惜,为纪念翁仲,就把统一六国的兵器铸成了十二尊翁仲的铜像,立在当时咸阳宫的司马门外,所以後世皇帝都仿傚秦始皇,给自己陵墓前立了高大的将军像,後人就把凡是立在陵墓前的将军像,都叫翁仲。
有字碑风化 无字碑墨客题诗
华表之外,「神道」两旁还有长着翅膀的「天马」、一对浮雕的鸵鸟以及石人石马等石像。据了解,以前中国没有鸵鸟,最早鸵鸟叫「屠火罗」,是今天的阿富汗国使者向唐朝进贡的。因李治生前非常喜爱鸵鸟,武则天就把鸵鸟雕成石雕立在乾陵,实际上也代表当年中外交往的历史见证。
一千三百多年前,皇帝大概也很信风水。武则天当年选址,就请了着名的风水师袁天刚和李崇锋。从远处看,乾陵像个仰卧天地间的睡美人造形,北锋最高处像睡美人的头,南边两个山峰东西对峙,称之为乳峰山,相当睡美人的胸部,再往南是渭河,就像一双脚,也因此有人说,「武则天是头枕梁山,脚登渭河」。
「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鹊,北玄武」,乾陵的风水布局应验了一千三百年前活了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的确相信风水运势。
「无字碑」又是武则天的一绝!位在「神道」北端的「无字碑」高七.五三公尺,重近十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古碑之一。但为什麽不书写文字?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武则天之前没有女人做皇帝的,她认为自己一生高功德大,无法用文字形容,所以不刻任何文字。
第二种说法是,武则天去世後,她的儿子李显给她竖碑,但李显对武则天的称谓一直举棋不定,因为武则天既是李唐皇朝的皇后,後来又做了武周皇朝的皇帝,这让她的儿子很为难,不知到底以什麽身分让武则天和李治合葬?所以乾脆不立文字由後人凭说。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过应留给後人评价。
不管千古之谜最後如何破解,有趣的是,在另一侧竖立的「有字碑」,是武则天为纪念李治亲书的五千六百字赞诵文。但经过一千三百多年後,无字碑上总共增添了文人墨客的诗四十余首;反倒是「有字碑」经风化氧化後,如今却成了「无字碑」。
相传陪葬丰富 开挖考虑再三
过去史家对武则天总是褒贬不一,大陆文人郭沫若算是第一个给她平反。武则天执政时期可说是唐朝鼎盛阶段,国土面积达一千八百万平方公里,相当於现在中国的两倍,且经济非常发达,国力鼎盛。史书曾说当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显示当年生活水准确实很高,法治严明。
一千三百多年来,动脑筋想盗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者不计其数,但至今墓穴仍完好封存,且因担心风化氧化问题不能解决,还没计画开挖。乾陵建好後,唐朝当年在梁山脚下驻紮了一个部队,部队将军也姓武,是武则天的远房亲戚。也因此,如今世代延袭下来的守墓人都亲切的叫乾陵为「姑婆陵」,而不叫「女皇陵」。
几乎所有访客游完乾陵後,都带着连串问号而归。陵墓里究竟有些什麽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屍?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陵墓,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历史意义的博物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