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TechTrunch40:娱乐(所有年纪)

第二天的最后一节是娱乐,正如标题所说的,这里的娱乐既有儿童的,也有成人的。

FlowPlayer
FlowPlayer是一个游戏社交站点,目标受众是十岁左右的儿童,网站包括一个基于Flash的动画界面,允许你通过它和虚拟的朋友进行交流,而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这个站点最主要的部分是基于Flash的在线游戏。目前该网站已经包括100多个游戏——这些并不全部是自主开发的,有些是从其他游戏商注册的。进行游戏的时候,可以获得虚拟钱币,可以购买虚拟物品(如衣服)。装扮了你的角色之后,可以到酒吧、和你的朋友闲逛、跳舞、聊天以及游玩等。由于有一个虚拟的金融体系,因此该网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metaplace
metaplace试图创建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其创立者认为,目前的虚拟世界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目前一个个的虚拟世界都是隔离的。以后,许多现有的虚拟游戏都是一些大型的桌面软件,并且需要不断的更新。metaplace则是轻量级的,而且从网络到移动网络都是非常容易迁移的。
Loic Le Meur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称之为“Second Life版的Facebook”,而来自Yahoo的Brad Garlinghouse则说,无论我们喜欢与否,SecondLife已经是非常流行的形式,所以,metaplace的出现无疑是太晚了一些。

Woome
Woome面对的是庞大的快速约会市场,这个市场在2008年将达到10亿美圆。Woome将快速约会引入到了虚拟网络世界,包含视频/音频,通过摄像头你可以寻找约会对象或者是旅游玩伴,当你确定某人之后(需要双方都同意),如果需要联系的话,就需要支付1美圆。
演示过程中的惊喜是Skype的创始人Niklas Zennstrom在演示过程中连接到了演示现场。
专家们的都认为这个还是有些创意的,Loic Le Meur和Caterina Fake比较喜欢它,我的意见是Woome有成为下一个Craigslist 的潜力。

Zivity
Zivity的目标是改变用户创建(成人)内容的规则,显然这个网站是关于成人的内容的,你或者是你的摄影师可以把你的性爱的照片上传到网上,人们进行投票,而你则可能从中获利。会员的会费是10美圆,每次投票需要花费1美圆,其中80美分归内容提供者,而20美分则归Zivity。
Sarah Lacey找到了这种业务模式,并说这是一个在线版本的《花花公子》,MC Hammer则警告说,16岁左右的儿童可能会因为希望赢利而导致滥用。

Kaltura
Kaltura是另外一个社交视频网站,也就是视频的维基百科全书,这家以色列的公司目前的基地在纽约,他们从Avalon Partners获得了200万的投资。这个创意和StoryBlender有点类似(StoryBlender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你可以将Youtube上的视频、Flickr上的图片甚至是你本地的影片资料集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通过摄像头产生实时的视频。
这个新的Facebook应用允许你通过将各种搞笑的视频整合到一起而向你的朋友们(的生日、毕业典礼)致敬。



TechCrunch40:富媒体(Rich Meida)和Mashups

第二天的第三节内容是富媒体和Mashups,这些公司都或多或少的和图像、音乐或者视频有关系,下面是展示中的五家公司以及他们的创意。

xtr3D
xtr3D正在试图改变我们和计算机交互的方式,采用3D的动作分析而取代传统的键盘和鼠标,他们的“3D Human Machine Interface”可以将你的肢体动作翻译成鼠标的移动或者是键盘的操作。

BroadClip
BroadClip公司在Facebook上开发了一个名为MediaCatcher的应用,允许你从信任的社区(你的朋友)那里获得免费的DRM音乐,他们的演示被Jason Calacanis中断了,而他们的团队甚至都没有上台,与会者基本上都对这个应用持否定的态度。

mEgo
来自洛杉矶的mEgo开发了一个widget/avatar,保存你在所有的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从而你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共享。而他们的简本的widget允许你自由的分享你的Youtube视频、Flickr图片等等。mEgo同时允许你的资料以CV的格式进行展示,这在手机上非常通用,同时他们还有RSS和Twitter的widget。

Wixi
Wixi是一个媒体共享平台,通过Web桌面的技术来实现,使共享变得更加简单和直接(思维:WebOS),通过这个平台,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分享一些事件,并且可以方便的投递到博客或者是社交网络上。Wixi同时也提供了一个Flash播放器,使你可以在一个widget中嵌入多个媒体片段——和SplashCast非常类似。

Wixi同时也有社交网络的一些特性,比如可以显示你的朋友正在添加的种子(来源于Facebook的新闻聚合的概念)

BeFunky
BeFunky是一个卡通的工具,可以使你的图片变得更加“卡通”,同时还可以让你扭曲你的图片(就是说,可以马上让Mike Arrington的体重减轻20磅),并且在社交网站上进行共享。BeFunky同时还演示了一些使视频变得更加卡通的软件,在演示的时候,他们利用了《黑客帝国》的视频。



TechCrunch40:收益模式及分析

【想了一下,TechCrunch40大会的文章能翻译还是翻译了,感觉挺不错。】
大会第二天的第二个部分,广告公司登场了。

ADBrite
ADBrite发布了名为SportTT.com的新产品,这是一个链接交换的程序,和Web1.0时代之前的产品LinkExchange非常类似,提醒你一下,LinkExchange在1998年被微软收购了,当时的收购金额是2.65亿美圆(265M)。

FuckedCompany的创始人Philip Kanlan说他们带来了具有创新理念的LinkExchange,相对于LinkExchange的2:1的广告发放模式,AdBrite的发放达到了1:1,就是说,你发布的每一个广告,都同时在另外一个网站上发布了。LinkExchange的合伙人Tony Hsieh也投资了这个产品。

SPORTTT的广告通过简单的三个步骤就可以集成到博客或者MySpace上,AdBrite的投资者是大名鼎鼎的红杉投资。

Clickable
Clickable是由联合广场-Pequot投资的,该产品现有的广告网络使之非常容易的可以获得市场,他们说他们在从事单纯和推荐的生意,他们试图将原来纷繁复杂的广告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简单。同时,在本次会议上,Clickable宣布了和ADBrite的合作。
Clickable创新的界面使得广告变得更加简单,和ActMap类似,这使得Clickable在在线广告方面非常有竞争力。

GotStatus
GotStatus是一个服务器端的Google分析工具,Google分析工具通过在你的网站嵌入一段Javascript脚本,来对你的网站的访问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GotStatus做的工作是相似的,只不过不需要在你的网站嵌入任何脚本,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这就是说,你在服务器上放置一段Ruby程序(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服务器都缺省支持Ruby),然后系统会自动对你的服务器进行分析。
GotStauts同时还提供了widget,从而你可以通过你的博客向外公布这些分析的结果,不过我不知道谁会这么干,毕竟你的网站访问情况是你个人的隐私,所以这个widget听起来并没有那么有用。
GotStatus是一个API驱动的开放系统,其开创者认为日后该系统会得到社区(我想可能是开源社区)的支持,他们的目标是价值80亿元的系统管理的市场(数据来源于Gartner)

PubMatic
PubMatic初次被媒体关注是在2007年4月份通过Read/WriteWeb,他们的服务是帮助网站运行回报最高的广告站点的广告,根据该公司的说明,广告市场正在日趋变得复杂,在广告方面我们不断的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图片广告、链接广告、视频广告、Google广告、ValueClick广告等等等等。他们所做的就是通过一个广告拍卖系统,使你的网站获得最大的收益,不过就我到目前为止了解到的情况,这和Yahoo的RightMedia是非常类似的,不同之处就是PubMatic的依据是历史数据,而RightMedia则是实时的。

他们声称,一个Windows主题的站点通过PubMatic,其收益增长了106%,而Sportvite.com的广告收益则增长了90%。

ZocDoc
简单来说,ZocDoc是医药界的Yelp,这个站点主要是用来预约牙医的,你可以通过Google地图来查看牙医的位置,以及其他用户的评价,该网站同时还提供高级搜索的功能。他们声称已经有2%的牙医使用了他们的网站。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是Google Docs改进了,还是Blogspot改进了?

我一直使用Google Docs来发布博客,为什么呢?因为非常习惯Google Docs的编辑模式,所以到目前为止,Docs已经使用了很多很多,但是Google Docs产品的另外一个SpreadSheet却极少使用。让我列举一下使用Google Docs来发布博客的好处:
  1. 编辑的风格是统一的,只要适应Google Docs的风格就可以了;
  2. 发布起来非常简单,只要编写完文档,直接点击“发布到博客”即可,当然,我没有试过发到其他的博客,只试了Google的Blogspot;
  3. 发布之后,本地仍然会有一个副本,所以即使博客出了问题,仍然可以访问本地的文件副本;
  4. 发布之后,如果有修改的话,可以再次发布,不会出现多篇文章;
  5. 发布的时候不需要向Blogspot或者其他的网站一样,非要输入校验数字;
但是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原来如果从Google Docs发布到Blogspot上的时候,这个单独的文章是没有一个独立的地址的,而是统一链接到网站的地址,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就是说比如我想将某一篇博客的文章引用一下,发给某一个人,是不行的,因为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地址,如果要发布的话,就发布整个Blog的地址。当然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再登录到Blogger上面,重新发布一次,当然要输入一下验证码。这个是让我感到非常头疼的,因为我就是因为不喜欢Blogger的发布界面,做的太难看,所以采用Google Docs来发布文章,现在如果非要每篇文章再重新发布一下的话,占用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后来的文章一直没有更新。

不过今天用Google Reader来接收博客文章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结局,从Google Docs上发布的文章,被自动分配了一个URL,这个URL是根据标题或者文章中的英文字母或者数字自动产生的,感觉好多了。

应该是Blogger已经在改进了,鼓励一下。
德州扑克详解(转)


近几年,由于电视的大力宣传,以及各种国际比赛的直播,德州扑克在北美的商业赌场和普通家庭中迅速普及流行起来,就象中国的麻将一样,连家庭主妇都想玩上几把。

德州扑克属于扑克游戏的一 种,这是一种玩家对玩家的赌博游戏,一张赌台少则2人,多则10人均可开局,就像玩麻将打桥牌,玩家之间既要斗智斗力,拼技巧,耍手腕,动脑筋,又要靠一 定的运气,是一种知识性娱乐性非常强的赌博游戏。德州扑克规则简单,要玩好却不容易。一个成功的德州扑克玩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攻守策略,还要能认清对手 的各种玩牌伎俩,根据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长远来讲,玩德州扑克就象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谁有耐心有耐力水平高谁就 会赢,不象赌场其他的游戏,赢钱主要是靠运气。

德州扑克基本玩法

相传扑克最早起源于中国,并可追溯至公元969年辽穆宗时期的“叶子戏”。同时也有人相信扑克来自波斯的阿斯纳斯、埃及的塔罗牌、甚至印度、法国、德国等地。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想确认扑克真正的发源地,恐怕比得个皇家同花顺还难。

据说今日的德州扑克最早出现于一百年前的达拉斯。这个易学难精的游戏在过去三十年内已经流传甚广,并受世界各国的棋牌游戏爱好者所青睐。至今,征服世界扑 克系列赛是扑克界至高的荣誉,也是每个扑克迷的梦想。在这里,我们将简单地介绍德州扑克的基本玩法,带你进入德州扑克的精彩世界。

1 - 基本知识

德州扑克用52张扑克牌,没有王牌。与“梭哈”不同的是,每个玩家只分得两张牌,称之为“底牌”。接下来的是五张陆续朝上发出的公共牌。每个玩家的最终成手以五张公共牌和自己的底牌中最好的五张牌凑成。所用的公共牌和底牌的数目不限。

每个玩家在牌局开始的时候都会发得两张面朝下的底牌。在经过所有的押注圈以后若仍不能分出胜负,游戏则会进入“摊牌”阶段,也就是让所剩的玩家亮出各自的底牌以较高下。

2 - 成手的强弱

这代表成手的大小。在摊牌阶段,每个玩家以七张牌(自己的两张底牌和五张公共牌)里面的最好五张组成自己的最佳成手。成手最强的胜出。这可以是玩家的两张 底牌和三张公共牌,或一张底牌加四张公共牌。有时甚至五张公共牌皆是每个人的最佳成手,则大家可以平分“底池”(奖金)。

每一成手必定由五张牌组成。如果两个玩家同样有一对“A”,则拥有较大的“起脚牌”(即不成对的最大的一张牌)的玩家胜出,把对手“踩在脚下”。

在德州扑克里,四种花色不分大小。而同花A,K,Q,J,10和同花K,Q,J,10,9之间是拥有高牌A的玩家胜出。

3 - 成手举例

- 玩家A有一对A和一张K作为起脚牌。

- 玩家B也有一对A,但起脚牌是Q,所以牌面上次于玩家A。

- 玩家C有三条。他的口袋9(成对的底牌称之为“口袋对子”)和公共牌里的9为他凑成了有利的三条9。他的牌面因此胜过前面两位。

- 玩家D更胜一筹!凭自己的两张底牌和公共牌里的9,10,J,他凑成了8-Q的顺子。

- 玩家E以自己的两张“方片”加上公共牌里的三张“方片”组成了一手方片同花,因此在牌面上是压倒性的赢家!

4 - 押注的顺序

每一圈押注的顺序决定于庄家“按钮”的位置。这是一个玩家顺时针轮流持有的一个标志。每圈押注由按钮左侧的玩家开始。玩家按顺时针的次序“叫注”(做决 定),持有按钮的玩家当然就是最后一个作决定的人。所以,“按钮”的位置是较为有利的,因为他可以在参考众人的决定后才想出应对策略。依下图的情况,玩家 A先叫注,玩家B第二,持有按钮的玩家C最后一个叫注。

5 - 盲注

在每一局开始以前,也就是在给每个玩家发两张底牌以前,台面上必须有“盲注”。这是对玩家强制性的押注,为的是确保“底池”(每一牌局的奖金)至少有个 数。德州扑克里的盲注一般由按钮左侧的两人付出。左侧第一位押相等于下限注的一半的“小盲注”;左侧第二位押相等于最低注的“小盲注”。盲注是强制性的。 在场的玩家自然随着每一轮换庄而轮流担起押盲注的任务。

按照右图的情况,是玩家A和玩家B押小、大盲注。盲注只在牌局开始的时候押。

6 - 押注圈

下了盲注,发了牌,就是开始押注的时候了。

第一圈押注称为“前翻牌圈”或者“底牌圈”。这个押注圈未发公共牌,所以玩家只有各自的底牌。底牌圈过后是“翻牌圈”,即在同时发出三张公共牌以后进行。接下来是“转牌圈”,在第四张公共牌发出以后进行。而在五张牌都出现以后的押注圈就是“河牌圈”了。

7 - 叫注

每个玩家基本上在轮到叫注的时候都有五个选择??押注、跟进、让牌、添加筹码或封牌。在一圈里尚未有人押上筹码的时候押上筹码称之为“押注”。“跟进”是 指跟着押上同等于众人已经押上了的注额。“让牌”是在本身所押上的注额早已同等于众人押上的注额时,或者在尚未有人押注的情况下选择不押注,把机会“让” 给下一位。“添加筹码”是抬高注额。下一个人想要继续参与游戏就得押上和众人一样高的注额,否则就得“收牌”,也即是放弃。

每一个押注圈在大家都“跟进”至同等的注额时结束,并进入另一圈押注。若大家都在押注圈里收牌,则剩下的一个是赢家。记得,向来是按钮左侧的玩家先开始行 动。但由于被迫押上盲注也等于一次叫注,所以在开局的时候都会跳过按钮左侧的两位玩家由左侧第三个玩家开始叫注。

8 - 全押

“全押”指的是把手上剩下的所有筹码一次押上。一个人在没有足够筹码跟进的时候可以把仅剩的筹码全部押上。在“无上限”游戏里,“全押”是一种策略。一旦 有人全押,底池即会分出一个“边池”。边池的奖金数只包含众人从牌局开始到跟进他的“全押”为止,这时间内所投入的注金。如果牌局在此人全押以后仍然继 续,则此人有权利赢走“边池”,但不能赢得其他玩家在他全押以后投进“底池”的奖金。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强的成手将赢走全押以后,也即是剩余的奖金。

9 - 限注游戏

每个牌局都有一个指定的注限。注限的高低决定盲注的大小。在一个$1/$2牌局里,小盲注(按钮左侧)是$0.50,大盲注(按钮左侧第二)是$1。在限 注游戏里,$1/$2牌局代表下限注$1,上限注$2。意思是每局的首两个押注圈里(即底牌圈和翻牌圈),每一次押注或添加筹码限定为$1,而在后两个押 注圈里(即转牌圈和河牌圈)则是$2。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押注圈只允许三次添加筹码。打个比方——在翻牌圈里,某人开始押注$1。下一个玩家如果选择添加筹码(只能加$1),注额就是$2。接 下来的人可以不跟(收牌),或“跟进”至$2,或者“反加”至$3。若有人跟进至$3,后面的玩家也可以再反加至$4。可是一旦有人反加至$4,此押注圈 就到了三次添加筹码的上限次数,任何人都不能再“反加”了。接下来的玩家于是只能跟进至$4或者收牌。

因此,选择适当的注限是很重要的。你若只有$100,可以考虑回避$10/$20的限注游戏,以免被迫提早把老本全押上。

10 - 无上限

“无上限”是德州扑克里最受欢迎的形式。在无上限游戏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押上任何数目的筹码,但最低限度得等于该押注圈的注限。若有人全押,其他 手上有更多筹码的玩家也可以“反加”他。如果这时候没有其他人有足够的筹码再反加,而只能跟进,这个牌局就直接进入“摊牌”阶段。若第一个玩家的成手最 好,他仍能赢走“边池”。

掌握了德州扑克的基本玩法,你如今可以出去闯荡江湖了!开始的时候碰点钉子是不可避免的,但渐渐地你就会抓到窍门了。祝你你早日成为一位牌艺高手!


《赌王之王》之KGB的弱点

《赌王之王》最后一段,达蒙和KGB赌博的时候,说已经找到了KGB的弱点,那么KGB的弱点是什么?我没看太明白,可能折磨对手至死,看到对手无助的样子,就是KGB最高兴的事情吧。那个达蒙看到KGB弱点的镜头是KGB正在例行的将一块夹心饼干掰开成两半的时候。我注意到,上一次KGB掰开饼干的时候,并没有放在耳边听饼干掰开的声音,那一次,他没有胜利的把握,所以Check了。而同样,在影片第一次,当马特·达蒙把握十足,认为已经赢了KGB的时候,KGB同样有掰开饼干的动作,那一次的饼干是放在耳边,听饼干掰开的声音的。所以,可以说,当KGB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会在耳边掰开饼干,是一种享受;而准备放弃的时候,则是另外一种。我觉得这个可能是KGB的弱点之一。

之所以不是最主要的弱点,是因为如果KGB的弱点这么明显的话,恐怕早就被人看出来和干掉了。所以,饼干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弱点是他喜欢看到对方被倾轧、被摧毁、被征服后的那种无助,同时也喜欢看到对方在已经没有任何胜利可能的情况下,仍然专注于赌博的那种专注,我觉得KGB非常喜欢欣赏这个场景。

但是马特·达蒙在KGB认为自己决胜的一把,丢了牌,告诉KGB,你有那么好的牌,虽然我的牌也不错,但是我决定放弃,我不跟你赌了,这样KGB就非常失望乃至气恼。

马特·达蒙就是通过这样来激怒KGB,从而使他心慌意乱,并最终搞定KGB的。

如果只是饼干的话,马特·达蒙就不会激怒KGB让他将饼干摔到地上了。

2007年9月26日星期三

如果《越狱》第三季按照这个节奏拍下去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越狱》第三季按照这个节奏拍下去还是很不错的

我觉得《越狱》第三季的第二集挺不错的,指望第一集特别精彩确实有点过分,因为第一集主要是做剧情的铺垫。

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

怀才不遇,还是自以为怀才不遇?

我不知道怀才不遇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因为胸怀大志而无人赏识,我相信那一定是一种痛苦;不过有时候,是不是真的怀才呢?这个问题倒是值得好好思考,这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自我的问题。

马特·达蒙在1997年和本·阿弗莱克共同编写的剧本《骄阳似我》里面,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虽然是天才,但是却自甘堕落,因为自我的心中始终有阴影存在。1997年,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共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现在想起来,小马和小本在领奖台上相拥欢呼的镜头仿佛就在昨天,但是时间已经告诉我,那已经十年前的事情了。

还有一种,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怀才不遇,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所以,请看下面这个MSN签名。

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马特·达蒙之《赌王之王》

最近看到几篇文章在死荐马特·达蒙的《赌王之王》,终于看到了,总的来说,《赌王之王》不是像周润发《赌神》那种剧情夸张的电影,反倒可以说《赌王之王》是一部非常写实的电影。马特·达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法律系大学生,只要他肯渡过大学生活,前面就有光明的前途在等着他,同时还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不过他却总是无法忘记他的最爱——德州扑克。终于,某一天,他冲到了一家地下赌场和赌场的老大单挑,正当他以为胜算在握的时候,想不到却输了个精光,于是计划从此退出,不再赌博。然而造化弄人,马特·达蒙的朋友,由爱德华·诺顿扮演的小混混从监狱里面出来了,为了偿还入狱之前的欠款,他们两个必须在七天之内搞到钱,否则就会被黑老大干掉,马特·达蒙在几天之内狂扫若干个赌场,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想不到因为爱德华·诺顿出千被抓,所有的钱都被人拿走了,两个人又变得一无所有,就在赌债到期的前一天晚上,马特·达蒙毅然的走进了曾经让他输个精光的地下赌场,和赌场的老大再来一轮单挑,经过一夜惊心动魄的对决,终于,赢回了钱,也赢回了自己失去的尊严。

马特·达蒙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甘心于平凡的生活,他必须出发,到拉斯维加斯,在那里,他要重新开始……

几个角色不错,马特·达蒙扮演的角色隐忍坚决,处处有大将之风,日后必将在赌坛大战拳脚;爱德华·诺顿扮演的小杂碎,冲动易怒却又处处坏事;达蒙的老师,那个犹太律师,也很不错,在达蒙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协助了他一把。

《伯恩的身份》最后一集《至尊伯恩》出来的时候,马特·达蒙明显的变肥了,年轻时候的那种轻盈灵动已经变成了现在的睿智深沉了。不知道《赌王之王》和《骄阳似我》哪一个早呢?

From IMDB:《Good Will Hunting》1997;《Rounders》1998

2007年9月23日星期日

TechCrunch40:众包

【众包是一个新创建的词汇,对应于“外包”,其意思是这样的,原来假设有一个产品,可能会外包给某一个公司去做;但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所以完全可以将一个产品分成若干块,然后分配给互联网上不同的人去做,这些人互不相识,也可能分散在天涯海角,但是没关系,通过互联网,所有的用户都有机的被整合到了一起。TC40所说的众包,是提供一个“众包”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方便的协作】

TC40大会第一天的最后一个议题是关于众包的。

Cake Financial
Cake Financial是一个财经共享平台,其出资人是Ron Conway,它允许人们分享证卷,并且实时进行交易,网站可以和E*Trade以及Charles Schwab这样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共享的服务允许你根据其他人和市场的情况来规划自己的交易。你可以看你的朋友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以得到实时的提醒,一言蔽之,这就是一个财经网站,是一个增加了社交网络特色的财经网站。
所有的人通过黄金、白银等分等级,你可以看到所有人的证卷情况,包括风险型、低风险型的和稳健型的。

我的问题是,你的个人信息可能会泄漏,而且这可能会引起赌博问题和其他的法律问题,不过,既然这个网站是直接和钱打交道的,所以用户的粘滞性会很强,并且会形成病毒式传播。

DocStoc
DocStoc是“文档共享方面的Youtube”(妈的,Youtube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它允许你分享专业的文档,该系统是用广为互联网用户所接收的Flash技术来实现的(题外话:Flash成就了多少个网站?真的是数不胜数,我想微软在之前或许没有想到过Flash能够如此的影响互联网,所以目前微软推出了自己的Silverlight,就是为了抢Flash的饭碗)。并且提供了文档的分类和检索。你可以通过搜索“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风险投资公司”,就可以得到你希望得到的专业文档,并且有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用户的分级制度是建立在信任度的基础上的。在DocStoc你可以公开你的文档,也可以将文档设为私有的,并且增加你希望的版权信息。这个网站同时也包括一些社交网络的元素,比如消息传递和评论等等。

TeachThePeople
TeachThePeople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教育产业的eBay”【这种总结像不像昨天Bernard所说的“概念推断”?:)】,你可以在网上创建你自己所专长的课堂,并且通过培训来进行收费,其创始人给出了如下的例子:
比如说你是Mark Andreessen,创建了很多大公司而且正在经营者出口的生意,同时,很多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希望从你的身上可以学到这些创业的经历,知道你运作企业的秘诀所在。通过在这个网站上创建一所“大学”,你可以分享你的经验,并且同时从中盈利,同时,该网站还支持你创建一个管理团队,并且分配助手。
这个网站给每个教师5GB的存储空间,同时还包括一系列的特性比如讨论版、问答区、在线聊天等等,看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该公司说,像Y!和其他的一些讨论区确实不错,非常有利于沟通,但是很难定制到某个特定的话题比如吉他教程(译者:当然可以了,为什么说不行呢?难道我创建一个关于吉他的论坛不行吗?)、Salesforce教程等等。他们说,你一定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专长,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用来赚钱呢?(是指通过将自己的专长教给别人来赚钱)

CrowdSpirit
CrowdSpirit是一家来自法国的电子产品众包网站,在网上你贴出你的创意,然后群众投票,如果投票的人足够多的话,就形成一个有足够多“粉丝”和“伙伴”加入的市场,从而你可以制造这些产品并销售出去。
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差的创意,为什么人们会和素不相识的人分享他们自己的创意呢?这样他们的创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人所用了。

Ponoko
在计算机的历史上,我们经历了个人电脑、个人打印机,现在我们又有了“个人制造业”。“个人制造业”的创意确实和CafePress有类似之处,不过Ponoko比CafePress更进一步,它可以允许用户通过扩展名为.eps的Adobe IIIustrator格式的文件生成玩具的模型。我不认为大众能够使用这种高级的软件,虽然厂商说非常容易上手。
工作原理:你只要定义好原材料、颜色等等因素,然后你的产品就可以生产出来并且运输给你,你就可以通过在市场上出售来赢利。

这个创意还不错,不过受众市场并不是很大,而且对一般人来说,开始是非常有难度的。


TechCrunch40:沟通和协作
【要翻译的东西挺多有点崩溃,不过看下来之后,感觉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几个东西很有创意,而且似乎看起来不难翻译 :)】

(TC40)的第三节是关于沟通和协作的,其中有两家公司均来自韩国,显示了Web2.0的国际化。
StoryBlender
StoryBlender是一家来自韩国的视频整合(Mashup)网站,视频编辑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不过他们提供的视频编辑有点像“Video Wiki”,使你的亲朋好友可以一起来编辑同一个视频,他们所展示的界面非常简单明了,不必成为一个视频专家,就可以简单的增加音乐、视频、文字和动态图像等。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是由Yong Jun Hyoun创立的,他同时是韩国最大的社交网络CyWorld的创始人。在本节结束的时候,Don Dodge强调的重视版权的重要性(当然,他是Napster的员工,他这样说合情合理)

Tripit
Tripit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计划旅行的问题,旅行是一个挺麻烦的事情,你需要不断的查网站,在纸上做记录以及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一堆事情,Tripit的人物就是让你的旅行变得更加简单——它并不是订票公司,不过它确实是致力于管理你的旅行行程。

你只需要向plans@tripit.com发一封你的行程的邮件就可以了,它负责其他的事情。他们的专利产品(尚未通过专利申请)itinerator是语义解析方面的后起之秀,它会从你所发的邮件中理出你的形成,并且制定你的行程计划。

它从Wikipedia上获取你所去地点的介绍,并且以iCal的形式进行存储,iCal是一种开放的格式,可以方便的和Google日程以及其他的日历软件进行接口。

Tripit宣称:“与其花大量的时间整理20张纸的旅行行程,不如把这一切交给Tripit,它会整理你的形成并且最终打印出3张纸,所有的事情就都搞定了。”

他们后续的工作是一个旅行建议的引擎,可以建议你到哪里以及见哪些人。

与会的很多专家都觉得这个网站非常有用。

Flock
开源的浏览器Flock今天在TC40的会议上表示,他们的1.0产品版本马上就要发布了,Flock是一个社交网络的浏览器用以满足Web时代的社交需要,它允许你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同时和朋友进行沟通,这个市场现在挺火热的,me.dium也在试图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占领这个市场。

Flock可以保存你的网站的证书,比如像Flickr、Youtube、Facebook等等,这就是说,你可以简单的将一个纽约时报网站上的图片拖动到你的Flickr网站上,就可以和你的朋友进行分享了。

所有人都希望知道的是:为什么不做一个Firefox的插件,而要开发一个全新的浏览器呢?Flock的CEO说他们有宏图大志,并不是面对少数用户,他们要面对数以百万记的用户(和Firefox竞争)。

MusicShake
MusicShake是另外一个Web2.0整合(Mashup)的网站,他们的口号是:用户创造音乐。和docstoc类似,他们是音乐方面的Youtube,他们的目标是使音乐的创作更加简单。他们提供的示例是一个9岁的男孩儿在5分钟之内创作的音乐,这个音乐在韩国排名第一的社交网络CyWorld上被评为最好的用户创作音乐。

MusicShake takes 100% ownership of IP, has 170K music patterns (1M to come). They claim they have a real business model as well - end users can make money just by selling their music for a few bucks.

本次参展的用户都非常喜欢MusicShake,整个演示非常成功。

8020Publishing
8020Publishing的理念是:“互联网在消灭传统杂志吗?没有,互联网使传统杂志变得更好!”。对他们来说,传统杂志更方便阅读,而互联网则更适合于计划。所以他们将二者混合起来,创建了一种超媒体——同时使用传统杂志和互联网的优势。他们的成功故事是JPG Magazine,在JPG Magazine,有超过10万人为杂志提供内容,今天他们发布了一个新的致力于旅游的产品——everywhere。

在8020,内容来自于用户(互联网),而编辑方式则是传统的。

这是一个实际的商业模型,而且在这个模型的网络一端,社交网络的元素比如档案和评论使之更加丰富。

Jason Calacanis关心的是,传统的印刷、出版和发行所耗巨大,那么他们的利润何在?8020的答复是:费用不是问题,质量才是,成为大众的一部分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
TechCrunch40:移动通讯

【From Read/WriteWeb,原文标题:TechCrunch40:Mobile and Communications。TechCrunch40是一个IT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展示大会。】

TechCrunch40第一天的第二节主题是移动通讯,这次出现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公司,可惜的是,因为网络连接和网络信号覆盖故障的原因,这些公司的产品基本上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以下是这些公司和他们的产品。

Cubic Telecom
Cubic Telecom的目标是让电话更加稳定,价格更加便宜,他们的原理是在全球范围内搜索wifi站点,并且通过这些站点来进行通话,对于GSM网络的手机,他们的价格可以便宜到每分钟15美分,而且这个价格可以在任何时候、和全球的任意一个地点进行通话。根据Om Malik的计算,这种方式完全是可行的,不过Cubic将要与现有的通信企业进行竞争。

Yap
Yap准备在移动网络上实现语音控制,小键盘和难以控制的界面实在是影响了移动设备上网的感觉,而Yap准备通过创新的J2ME来解决这一问题,J2ME是一个分布式的、轻量级的语音识别技术。Yap将尽快引入风险投资。

Yap公司将允许人们通过语音来切换他们的Twitter或者Facebook状态,以及发送手机短信等,Yap公司通过电信的线路来实现(妈的,翻译的什么东西?原文没看懂:The company will allow people to change their Twitter or Facebook status and send SMS via voice. In order to get established they'll need to cut deals with telecom carriers;)。这个公司的团队不仅有前Cingualar公司和Amzon公司的高层,还包括制作了iPod和IBM viaVoice的人员。

Jason Calacanis说他非常喜欢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服务,当你说“来一杯咖啡”的时候,广告服务可以告诉你最近的星巴克在哪里。

Ceedo
Ceedo的业务是使用手机模拟PC,当你的手机连接到PC上的时候,它可以直接显示更容易为用力理解和接受的界面,比如说,你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使用Picasa软件,也可以通过手机来在线购买音乐。

老实说,我并没有看到什么令人振奋的东西,仅仅是一个界面而已,真正的虚拟化要复杂得多。

LoudTalk
LoudTalk是来自俄罗斯的一个不错的创意,创始人说,当今的实时沟通主要是两种模式:电话或者是即时通讯工具,他们现在做的是有点类似ICQ或者是Skype的应用程序,他们试图通过这个应用来消除即时通讯工具的局限性——毫无表情、所有的时间都在打字。他们的应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对话系统,不过允许同时多个人对话。在对话的时候,不用总是对着一个窗口,可以一边对话以便浏览网页或者是进行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忙的话,消息将会被存储起来,直到你有时间去处理他们。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错的创意,而且和Twitter有类似之处。这个并不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只是在我们的技术过程中抓住了一点而已。

根据Marc Andreessen的评估,他们的主要问题是软件如何分发的问题(意思是如何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并使用大概是),他建议可以使用Blog的小应用的方式(或许有点像meebome)来进行分发,类似的服务还有YackPack

TruTap
TruTap将社交网络扩展到了移动设备上,它是一个普及的移动服务,通过它,可以查看你的IM好友的状态(包括MSN、Yahoo、ICQ、AOL即时通讯工具等),也允许你写博客和更新个人的资料,同时也可以实现群聊的功能,这个服务将在16周之内发布。他们宣称已经和社交网络达成了共识,并且他们的服务将会扩展到200多个国家。TruTap对浏览的用户也有帮助,他们的开发接口API将会很快发布。

在我看来,这样的协议之前也曾经存在过,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厂家生存下来。事实上,像Nokai这样的公司早已经在关注这个市场并且在尽力争取市场份额,对TruTap这样的公司来说,其命运如何,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IT翻译:虽然看到了,可是为什么我宁愿仍然做瞎子呢?

【Read/WriteWeb和TechCrunch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精华实在是太多了,还让不让我干别的事情?】

我看的国外技术类网站不多,纯编码类的网站几乎没有,只是在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的时候再到网上去搜索一把,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而关于IT技术前沿的网站,目前只有两个,就是Read/WriteWeb和TechCrunch,这个两个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好的网站,注重最新的技术,同时身为Web2.0网站,也注重和用户的互动,不过让我实在是感到吃力的是,R/WW和TC每周总共发表的文章超过200篇,且有不少在我看来都是鸿篇巨著,比如R/WW最近讨论的Web2.0在慈善事业和非赢利机构上的应用,这在国内是绝对的空白,上一周的TC40技术大会,更是爆出了很多IT发展的新动向,猛料不少,不过,200篇文章,实在是看起来太吃力了!看着这么多文章看不清楚什么意思(我是统统都翻译出来之后才明白人家在说什么,痛苦!),实在是痛苦到不得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让我知道这两个网站呢?

这是谁告诉我这两个网站的?这不是害人吗这不?

2007年9月21日星期五

《丑女贝蒂》好像没那么好看

2007年的艾美奖,《丑女贝蒂》是大赢家,这类戏剧我不是特别喜欢,美国的戏剧,不做作的比较少,比如像《老友记》,有些剧情还是挺没意思的,不过既然艾美奖喜欢,看看也无妨。于是看了《丑女贝蒂》的第一季的第一集,总的来说,丑女贝蒂是绝对的丑女,非常的丑。这个故事有点像《穿Prada的恶魔》的电视版,不过剧中的美女助理被替换成一个绝对的丑女,丑成这样,居然还能进时尚杂志做事,实在是够难受的。搞不清楚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丑女贝蒂还是一个牙套妹,一张嘴就是铁齿钢牙,简直是难看死了。

剧情也是比较俗套,时尚杂志的太子爷是个典型的混混,当不得不承担起公司的重任的时候,不断的有恶人在试图将他推到在地然后踩上一脚,这个时候,丑女贝蒂勇敢的站在了太子爷的一边,帮他出谋划策,排除异己。这种剧情实在是老套,估计到最后就是牙套妹乌鸡变凤凰,然后跟太子爷双宿双飞,大抵如此吧。没什么好看的。
《越狱》第三季:墙里开花墙外香

《越狱》第三季开始了,根据目前的调查显示,这部电视剧在美国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了,按照美国收视率至上的原则,估计如果情节没有更大的变动的话,这部电视剧被腰斩的可能性很高;不过,《越狱》在国内确实无比的受追捧,自从《越狱》第一季开始,“米帅”的冷静和睿智就已经征服了中国观众。对于《越狱》来说,绝对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今年在《越狱》第二季结束之后,曾经有一个公司炒作,说是米帅将会来华,国内也会翻拍越狱,炒得非常热,从现在这个情况来看,米帅(温特沃斯·米勒)估计在美国混的很好也未必了,来华说不定就可以成行,现在人民币一直在升值,连NBA的举行、皇马、曼联都来中国了,一两个美国二流的明星过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养得起!

美剧的狂潮其实早就有了,不过,一直是在网上热炒,网下无人知晓;直到《越狱》第一季,美剧的狂潮才算是一个大爆发。

2007年9月19日星期三

非赢利:资源丰富,但如何才能成功?

【关于Web技术,尤其是Web2.0在非赢利组织(或者是慈善组织)上的应用,是本周R/WW的一个专题,一些评论人员都对有利于开展非赢利业务的Web 2.0产品以及相关的网站进行了介绍。通过之前的铺垫,得出一个结论:关于非赢利的应用非常多,但是如何用好这些资源?本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本周的专题是“非赢利机构与Web2.0”,重点讨论Web给非赢利机构的影响,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介绍了一些在Facebook和MySpace上面的相关应用,结论是这些资源都非常棒,但是一旦谈到赚钱,他们看起来就不是那么成功了。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想:这种现象在网络上是不是很普遍呢?非赢利组织有没有有效的利用了这些资源呢?

你只需要看一下Beth Kanter的文章,就可以看到,通过互联网的工具,非赢利组织和慈善机构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实践者,Beth向我们展示了非赢利组织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活动。例如,Beth最近就去了柬埔寨,参加一个博客峰会。Beth自己也承认,从Web1.0转到Web2.0仍需要大量的努力,但是从Beth的柬埔寨执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努力的成果了。

资源和成功故事
为了证明互联网上关于非赢利的资源并不短缺,Josh Cotone本周发布了一些非常不错的非赢利Web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协助简化非赢利组织或慈善机构的运作。一些在互联网上成功的例子包括Firstgiving,已经募集了五亿美圆作为慈善用途,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Kiva.org,已经发放了1.1亿的小额贷款,协助开发经济。而在本周我们非赢利开篇文章的评论中,Alan Banamer指出,“到目前为止,通过网络最成功的三个案例是:modestneeds.org、globalgiving和Kiva”。他同时指出,非赢利机构的最大社交网络设区是Project Agape,目前已经有400万用户,而且还在增长。而Alan在07年9月份的文章“慈善和非赢利”列出了cancer.org、aspca.org和aclu.org是非赢利组织的前三。

在非赢利组织使用Web2.0方面,目前或者仅仅是个开始,但是目前确实已经有了一些绝妙的Web2.0应用,比如说改变民众和Care2,同样,NTEN,非赢利技术网络,为非赢利组织使用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其网上同样列出了大量的非赢利资源。在我们评论中列出的还有一些(不一一列出)。

【下面的不想翻译了】





翻译:下周Google演示将正式发布

【说明:此文章写于9月15日,而今天9月19日,Google的演示已经正式发布了,不过根据我的测试,奇慢无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国内的原因。】

Google Powerpoint的竞争者们要加快脚步了,根据The Inquerier的消息,Google的演示将会发布,而名称则是Presently。如果在下周的TechCruch大会上Presently发布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TechCruch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也羞羞答答的隐含的提到这一点,同时,他们在上周的文章中也宣称,Google将会在这次会议上发布点什么东西。

Google Presently的线索:6月份,Google宣布已经收购了Zenter,该公司就是做在线演示产品的,Zenter的技术将和Tonic Systems的技术合并在一起,后者也是提供网上演示产品的,4月份的时候被Google收购。6月份的时候,Google的一篇博客说,Google自己的演示产品将会在今年夏天内发布,现在,距离夏天的结束已经只剩下一个星期了,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Google Presently的发布都是合情合理的。

Google Presently的发布会不会是Google Web Office家族的最后一个产品呢?从下表可以看出,Google Presently是Google Office产品中唯一缺少的一个重头产品。但即使Presently已经发布了,根据微软和Zimbra在本周做出的声嘶力竭的声明,他们认为Google仍然不能为企业提供完整的服务。

不过,不管怎么样,Google毕竟是向成为真正的微软Office产品竞争者又近了一步。


Web Office产品:核心组件

电子邮件 日历 字处理 Excel 演示文档
Google应用 Y, Gmail Y, Google Calendar Y, Google D & S Y, Google D & S Y (Zenter + Tonic)
Zoho Y, Zoho Mail (private beta) Y, Zoho Mail (private beta) Y, Zoho Writer Y, Zoho Sheet Y, Zoho Show
ThinkFree N N Y, ThinkFree Write Y, ThinkFree Calc Y, ThinkFree Show
Zimbra Y Y Y Y N
Microsoft Office Live Y Y N N N

2007年9月18日星期二

SilverStripe:新的CMS系统,并且已经获得了Google的支持

【From Read/WriteWeb,URL http://feeds.feedburner.com/~r/readwriteweb/~3/156180217/silverstripe_open_source_cms_google_summer_of_code.php】

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是目前最流行的应用,当提到CMS的时候,你想到的可能是Vignette、Interwoven或者类似的企业级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来说比较庞大而且难以使用,而另外一些则是Blog平台,比如像Movable Type或者是Wordpress,这些产品因为小巧灵活和容易使用而广为人知,但是这些铲平通常缺少一些CMS必须的功能,比如内容过程审批、版本控制和相关的分析报表等等。

位于新西兰威灵顿的一家小的IT公司目前推出了一个介于企业CMS和Blog平台之间的内容管理系统——SilverStripe,其界面应用简单,使用PHP5进行开发的,并且罕有一个基于Web2.0的开发框架,该框架是基于Ruby on Rails。SilverStripe为人所知是因为在2007年的开源CMS大奖(2007 Open Source CMS Awards)中的“最具潜力CMS大奖”中入围前五,2007开源CMS大奖是由Packt Publishing举办的。

SilverStripe包含一个电子商务模块以及一些Web2.0应用的整合(Mashups),想Flickr、Youtube和Technorati,查看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模块清单。同时还具有一般的CMS系统必备的一些功能。


SilverStripe Admin


CMS市场状况(State of CMS Market)
我最近联系到了SilverStripe的市场总监Sigurd(Siggy)Magnusson,以试图了解其公司的产品和目前CMS市场的现状,他告诉我目前的CMS市场仍然未成熟,大的CMS系统Vignette和Interwoven正致力于,更大型的企业应用,而这个市场也已经有了非常棒的应用,比如Alfresco。而一些Blog系统正日益流行,像Automattic公司的Wordpress和Six Apart公司的Movable Type,但对于中型的CMS系统像SilverStripe仍有其发展的空间。同时Siggy告诉我同样在CMS系统和Blog系统之间的产品还包括Mambo和Drupal等产品。

但是,作为免费、开源的CMS系统,最终如何赢利呢?Siggy告诉我,目前主要是通过提供主机服务和定制开发服务,另外一个可能的赢利点是电子商务托管。

SilverStripe和Google开发者夏令营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最近SilverStripe得到了Google的支持,Google开发者夏令营是由Google举办的,“来自90多个国家的900名学生和1500名编程人员致力于130多个开源项目开发”。SilverStripe项目被分配了10名开发人员,为SilverStripe开发插件和增强功能,其中一名学生是来自阿拉巴马州Deatsville的Elijah Lofgen,在Google夏令营期间,Elijah一直致力于SilverStripe的开发工作,在其一篇文章中,写到:
2007Google夏令营即将结束了,这个夏天非常棒!我学到了很多关于AJAX和Php5的东西,并且对从事SivlerStripe的开发非常感兴趣。
我大约花了50天的时间从事SilverStripe的开发工作,将近300个小时,大约每天6个小时,如果你希望看到我的工作记录(注意,非常长),可以通过以下的网址:
/silverstripe/logs/silverstripe-google-summer-of-code-2007.html
另外一个从事SilverStripe开发的学生,Markus Lanthaler,写了一个SilverStripe基于OpenID登录 的模块。


SilverStripe Flickr module


结论
毫不夸张的说,目前网络上有成百上千个CMS系统,从小业务应用到企业级的系统,无所不包。SilverStripe就是其中之一,希望比一般的Blog平台如Wordpress更加实用,而比企业级的CMS系统使用起来更加简单。

在评论中告诉我们你所喜欢的CMS是什么样的,在当今的Web2.0时代,CMS有点被忽视了,希望通过讨论,可以让大家重新对CMS有兴趣。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不买《南方人物周刊》,改买《商界》
买了大约十几期的《南方人物周刊》,看不下去了,觉得实在是不怎么样,没什么特别让人感觉出奇的地方,说到一些东西也是不痛不痒,这种刊物没必要再买了。无意中买了一本《商界》,目前被奉为经典,各种商业模式和商业说明,广告多,内容也多,是最近看的最爽的东西了。比如说,服装A货的各种存在和竞争赢利、皇明太阳能的发展历史等等,非常不错。

以后坚持买《商界》,月刊,每本7块钱;《南方人物周刊》周刊,每本6块钱,不划算。
昆丁·塔伦蒂诺之《刑房·死亡证明》

【如果一定要让我找出一个好莱坞的大牛导演的话,我希望是昆丁·塔伦蒂诺;如果非要在这个大牛前面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在看《刑房》之前。】

昆丁绝对是一个电影天才,昆丁同学在干导演之前,在一个租录像带的店里面工作,放到中国的话,估计也就是个街边卖碟的,在幽暗的夜幕笼罩之下,穿梭在大街小巷,见人就问:“哥们儿,要碟吗?”但是昆丁同学并没有因为租录像带这个平凡的工作就自暴自弃,相反地,他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不懈的看碟、看碟、再看碟,终于,在枯燥的看碟生涯中,昆丁同学有一天顿悟了,于是找人、找钱、拉关系、找资源,弄出了一部技惊四座的电影《落水狗》。如果说《落水狗》还不足以让昆丁同学扬名立万的话,他的第三部电影《低俗小说》则让他在世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出来对昆丁同学的三段式的电影结构津津乐道。后来,基于对中国古代杀人技巧的热爱,昆丁同学弄出了两部无比血腥的电影《杀死比尔》和《杀死比尔2》。

按照昆丁同学的苦出身,按理说比较容易发展成一个拍三级片或者垃圾电影的导演,可是昆丁同学偏偏出淤泥而不染,居然对电影的各种拍摄技巧非常熟练,并且好像在05年的时候,做到了嘎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可见昆丁同学的执导功力绝对是大师级的。

昆丁·塔伦蒂诺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是一对狐朋狗友,罗德里格斯也是电影界的绝对天才,这哥们儿拍的《罪恶之城》,粉丝众多。而在大约93年左右由安东尼奥·班达拉斯主演《杀人三部曲》简直就是是巨酷无比,其中就有昆丁同学的客串,扮演一个猥琐的酒鬼,在酒吧里面跟酒保说撒尿的故事,那个故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昆丁:有一个人在酒吧喝酒,他对酒保说,你相信吗,我可以隔着十米远尿到一个酒杯里面,而确保滴尿不漏,如果漏一滴的话,我就给你100块钱。酒保当然不信了,结果让他当场示范,准备好了酒杯,酒保就站在旁边看着。这个时候,这个人解开裤子,掏出家伙,对准酒杯……,结果,尿到了地面上、酒保的身上、脸上、吧台上,就是没尿到酒杯里,一滴也没有,酒保哈哈大笑,说,王八蛋,你输了,给钱给钱。这个家伙心甘情愿的给了钱,然后对酒吧说,你知道吗?我跟旁边那几个家伙打赌,赌1000块钱,赌我尿到你身上,你不但不生气,而且会哈哈大笑。

昆丁同学在电影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这一类型的,非常猥琐(昆丁同学的相貌使他扮演这种类型的角色不费吹灰之力),说话乱七八糟,一般来说都带点段子,要不是荤段子,要不是还是荤段子。

OK,扯远了。昆丁同学和罗德里格斯合伙拍了两部电影《刑房之死亡证明》和《刑房之恐怖星球》,原来是想每个人拍一段,60分钟,然后拼在一起,成为一部电影的,没想到拍着拍着,两个哥们儿都High了,光昆丁同学一个人的《死亡证明》就拍了120分钟,而罗德里格斯也将自己的那一段拍成了一部独立的电影,所以,虽然仍然挂着《刑房》的同一个名字,可是影迷们却要花两次的钱,看两部电影。

把昆丁的《死亡证明》看完之后,觉得昆丁拍的其实还是不错的,一贯的叙事作风,拍摄的非常流畅,对话无比的多,粗口无比的多,动不动还来上一个段子,明显的昆丁的风格,可就是太长了,按照这么简单的情节,其实完全可以压缩到30分钟讲完,没有必要搞到120分钟那么夸张。

整个故事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由上个世纪的动作巨星却·罗素扮演的一个电影特技演员,因为经历的惊险太多了,所以非常变态。第一段是在酒吧里,钓上了蝴蝶和她的四个朋友,当时蝴蝶和她的朋友们正在酒吧里寻欢作乐,肆意妄为呢,罗素进去之后,钓上了其中的一个金发女郎,然后要送金发女郎回家,没想到在路上的时候,金发女郎发现这哥们儿根本就不是要送她回家,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正在哀求这对方放过自己呢,罗素在车速高到极点的时候一个急停,金发女郎一脑袋撞到车的护栏上就报废了。这个时候,罗素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干掉金发女郎只不过是开胃小菜而已,蝴蝶和她的几个朋友才是真正的目标,这个时候蝴蝶和她的三个朋友在另一辆车上,正边开边聊天呢,对面一辆如坦克搬的汽车狂奔而至,两辆车对撞在一起,四个女郎连同车子马上就报废了,而罗素则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而已,所有这一切,都是拜他多年的特技经验和经过无数次改装的特技战车。

在第二部分,罗素又上场了,又在另外一个地方寻找猎物,罗素对光着脚的女孩儿尤其感兴趣,而更感兴趣的,是用他的特技战车将这些女孩儿压成碎片。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碰到的却是狠角色,两个姐姐都是从新西兰过来的,专门为了找一辆车,这辆车是某个动作电影里面出现的牛车,而两个姐姐可能也是搞电影特技的,总之是巨疯狂。搞到车子之后,两个人一定要扮演某个电影中巨刺激无比的飙车情节,这个时候,罗素和他的战车又出现在了公路上,想不到,虽然经过了一场混战,两个女孩儿却没有被搞定,反倒激起了女孩儿的杀机,最后,三个女孩儿成功的驾车拦截并干掉了罗素。

这就是《刑房之死亡证明》的故事情节,故事并不复杂,不过昆丁同学太沉溺于自我了,所以在里面弄了一大堆情节,在我看来,这些情节都不错,但就是多余。比如说第一段里面蝴蝶的贴腿舞,跳的非常惊艳,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低俗小说》里面约翰·屈伏塔和美女乌玛·瑟曼的舞蹈(注:找乌玛的时候,我的Google拼音第一个词组是无码,看来看H片的不在少数啊),而同样的,在这部电影里面昆丁同学又亲自上阵了,扮演酒吧的老板,请美女喝酒;不过这些都跟整个电影的情节没什么关系。第二段的故事里面也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两个新西兰女孩儿对飚车电影的爱好和对那部车的热爱,这其实都是昆丁自己的爱好。整部电影里面的演员,都是昆丁式的。

多余归多余,昆丁同学还是谁都不屌,拍出了完全自己风格的作品,也是够牛啊。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Artinimity使PostSecret更有特色(某种程度上来说)

【PostSecret是这样一个网站,人们在网站上使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告解,将自己的密码袒露出来,当然,由于是匿名,没有人知道是谁在告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希望暴露自己的秘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的问题。例如,登录今天的PostSecret,第二条告解是这样的:我真希望在一个舒服的房间里进行Oral Sex】

【到最后发现题目可能都翻译错了,Artinimity并不是PostSecret,而且Artinimity的东西也不在PostSecret上张贴,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这样:“Artinimity是一个更加个性化的PostSecret”】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在PostSecret网站上,人们的告解都是写在厕纸上的,那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Yeah,我也没有这么变态的想法,不过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人就会有,这就是为什么昨天Artinimity上线,Artinimity是一个协作的图片博客“人们可以在如厕的时候在厕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并且发布到网站上。没错,所有的备注、告解、涂鸦都是写在厕纸上的。

我不会宣称自己能够理解这种做法,不过这帮家伙确实弄出了不少很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借助PostSecret的平台,至少已经有四本书成功的面世了,例如,“纽约天空下”就是其中的一本(Overhead in NewYork),毫无疑问,Artinimity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成功,根据我的判断,在几百个挣扎的博客中,有一个能够脱颖而出并且取得成功就是挺不容易的事情了。不过我想,从他们第一天开始避免低级无聊的玩笑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成功了。(妈的,翻译的乱七八糟,什么东西?看不明白)

Artinimity的作者是一个30岁的比利时博客和诗人,名字叫做Renaud,他已经通过自己的方式,以博客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网络。他的另外一个作品是Damn Receipt(狗日的收据),(大概是将收据扫描然后放在网上,不会翻译了)

“我喜欢原创的、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原文如此,英文中Powerfull应该是powerful,多了一个l)而且奇怪的想法来帮助网站提高知名度”,Renaud在自己的Damn Receipt网站上写到,而且Renaud最近创建的几个博客确实是挺怪异的。我不太确定像Artinimity这种网站是不是也会像PostSecret那样取得长期的成功,不过这种想法确实挺有意思,而且,值得关注。


原文:

Artinimity Makes PostSecret More Personal (Somehow)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at PostSecret would look like if all the confessions were written on toilet paper? Yeah, I never have either. But someone did, and that's why yesterday saw the launch of Artinimity, a collaborative photo blog "where people from all horizons express what they are thinking about... while sitting alone in a toilet." What that means is notes, confessions, and doodles scrawled on pieces of toilet paper.

I don't profess to understand this type of collaborative blog, but many of them are very creative and have struck a real nerve with people.

PostSecret, for example, has spawned no less than four books, while Overheard in New York has one (which is being updated this winter). There's no telling if Artinimity will enjoy that type of success -- I expect that for every wildly successful collaborative art blog there are hundreds that flounder -- but that they avoided any toilet humor on the first day is an accomplishment.

The creator of Artinimity is a 30 year old Belgian blogger/artist named Renaud who has been slowly building a nascent network of community blogs. One of those is Damn Receipt, a buzz marketing experiment in which consumers post photos of a receipt and advertisers refund the amount in return for getting the logo displayed on the blog. So far, it doesn't look like anyone has taken the bait, but the idea is interesting and with traffic, could work.

"I love creating original, totally bizarre, powerfull [sic] and strange methods to promote websites on the web," wrote Renaud about Damn Receipt. Most of the collaborative blogs Renaud has created over the past few weeks are a certainly a bit bizarre, and I'm not sure if Artinimity differs enough from PostSecret to be successful long term, but this sort of project is certainly interesting and worth keeping an eye on.

What are you favorite collaborative blogs?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this sort of project so appealing to readers? Leave your thoughts in the comments below.




Facebook From DotNetNuke's Shaun Walker
【这篇文章是DotNetNuke开发团队的Shaun Walker写的使用Facebook的体验】

我近期对Facebook非常感兴趣,由于我订阅了《商业2.0》杂志,其9月份的一篇文章名为“Facebook经济”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描述了Facebook平台,以及在Facebook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之后带来了潜在商业机会。由于我对Web2.0社交网络以及开源项目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决定深入研究一下Facebook。
首先我创建了一个Facebook帐号,并且加了几个朋友,首先吸引我的是这个系统非常像我2000年左右写的一个应用,当时我的应用就是我公司的名字“Perpetual Motion”。我的应用本意是帮助朋友和家人在线联系、分享照片、事件和消息。具有用户和用户交互和沟通的理念(甚至有一个连目前的Facebook都不具备的过滤功能)。我现在仍然保存着那些代码,使用经典的ASP、COM和SQL Server搭建的。不幸的是,当时这种技术的局限性很强,因此,除了我的家人之外,没有其他人使用这个系统。第二件我感兴趣的事情是,我发现Facebook的“社交网络”以女性居多(试图加我为好友的前五名都是女性),由此可见,女性是比男性更具备“社交性”的。不过我主要是想亲自体验一下Facebook的开发环境、创建一个应用系统、并且体验一下如何与DotNetNuke平台进行集成。
上个周末,我创建了我的第一个Facebook应用,该应用是基于Nikhil Kothari的Facebook.Net应用库进行开发的。尽管Facebook的开发环境比较混乱而且感觉局限性很大,但是它的IFrame特性还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感觉和DotNetNuke的集成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我的第一个应用从编码到发布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总体上来说,我对这个开发过程和结果还是满意的。

我的Facebook体验还没有结束,我需要发布我的Facebook应用,并且期望从用户那里得到评价(该应用需要从五个在线用户中选择一个)。通过这个体验,我希望可以更多的理解“社交网络应用”和社交类软件的开发人员的想法,我相信这对发展DotNetNuke是有益的。

用户可以通过如下的地址访问我的第一个Facebook应用:http://www.facebook.com/apps/application.php?id=4909742561
没有比你的发明被别人实现了更痛苦的事情

两年前,我的一个哥们儿跟我谈Web OS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当时Google已经被炒热了,大家都认为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实现者必然是Google;
两天前,我翻译了一篇文章,一家名为ajax13的公司实现了一个Web OS;
我个人觉得Web OS的未来是计算机不再使用硬盘和操作系统,只要在Ram里面内置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可以了,所有的东西都存储在网络上,网络无处不在;

今天


不过我一直不觉得这个家伙的概念是Web操作系统,顶多是一个工具而已,不是一个平台。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美食爱好者的社交网络——iFood.tv

几周之前,我们报道了iFoods.tv,该网站试图成为美食界的“Facebook”,而最近,一个具有几乎相同名称的网站联系我,这个网站是iFood.tv(注意,这个网站没有s,不是iFoods)。如果说iFoods.tv试图成为美食界的Facebook的话,那么iFood.tv则被打上了美食界的MySpace的标签。

或许你可以想到了,是的,iFood.tv是一个基于食谱共享和讨论的社交网站,支持文本和图片的食谱,但其重点则是视频。

根据iFood.tv的创建人Sharib Khan的数据,目前网站上已经有将近2000份食谱,而其中400份是视频形式的。大多数的视频是家庭烹饪,但是iFood也有一个制作团队拍摄纽约地区的专业厨师的工作过程(比如这个)。每一份视频的食谱带一份文本的说明、用料清单和烹饪说明。和 The Tortilla Guy类似,他们也报道各地的美食节活动和美食方面的大事。

iFood.tv的亮点是社交网络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他们做的更加出色。每个用户都有类似MySpace的简介,包括个人情况简介、留言本、菜谱链接(个人最爱链接)、视频、博客、群组、伙伴以及“食友”。“食友”是iFood.tv的特色,网站会自动根据用户的口味来匹配食友。

每一个食谱页面还包括评分、点评、和粉丝(粉丝是将当前食谱收藏的用户),从而使社交网络的特色非常明显。

该网站在11个月之前上线,而根据Compete杂志的统计,最近几个月用户量急剧增长,Khan告诉我们,目前网站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并计划在近期对望着那进行升级以承担更大用户量。

2007年9月12日星期三

Zimbra:为企业提供应用?Google还没准备好呢

今天早些时候,我们报道了微软的十点声明,以证明Google还没有为企业应用做好准备,现在,Zimba一个致力于开发消息和协作的Web办公套件的后起之秀,也加入了反Google大军,尤其举出了其不符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Zimba说,既然所有的Google文档和文件都是存储在Google的服务器上,那么当公司部署Google应用的时候,就会受到萨巴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约束。解决方案?你猜猜呢?当然,是采用Zimba的应用。

Zimba告诉R/WW说,Zimba提供的应用具有Google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包括历史文档的压缩等等。“企业用户通过Zimba可以搭建自己的应用服务,并且可以方便的离线工作,而Google却不能。(通过Google Gear的定制开发,Google也可以实现离线应用)”。

有位甚者,这家激进的IT公司说,Google只说了一家“不方便透露名称”的公司是Google企业应用的第一个用户,而Zimba则自夸说Comcast(全美最大的ISP和Embarq(前身是Sprint LLC公司)是Zimba的用户。其他的用户还包括Raytheon、H&R Block和21世纪,都在使用Zimba的消息和文档共享,以实现企业的协作。

Google同时被软件巨人微软和新晋的Web2.0公司列为劲敌,从而可见Google在Web Office软件方面的威胁。
Google Reader API资料翻译
【最近有一个关于Google Reader二次开发的想法,如果可以做的话,应该是目前互联网上所没有的,所以在找一些关于Google Reader API的资料,发现原来Google在2005年底就曾经说要发布Google API,但是好像现在还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另外,据说Google Reader是由2.5个Google工程师完成的,比较牛。】

【From:http://www.niallkennedy.com/blog/archives/2005/12/google_reader_a.html】

Google Reader是一个在线的信息聚合工具,由于采用了大量的Javascript技术,因此可以快速的从网络上聚合各类的新闻,Google Reader是典型的前端AJAx展现,后台数据存储的聚合模式。Google Reader的开发模式可以使第三方开发商轻而易举的将Google Reader嵌在自己的应用中,下面,我将给你展示一下Google尚未公开的Reader API。

上午10:40更新信息:Jason Shellen,Google Reader项目的项目经理,致电给我,告诉我Google先建立了自己的新闻聚合API协议,然后才开发了Google Reader,Google Reader是Google新闻聚合的数据的一个展现Jason确认了我下面的文档描述是非常精确的,并且说Google即将发布它的新闻聚合API接口,最早可能是下个月。Google Reader的开发工程师Chris Wetherell在本篇文章后面的评论中也确认了这一点。
一个好的、稳定的新闻种子聚合接口可以大大减少开发者的工作量,Google以它优良的工程师团队和卓越的服务器存储技术为这一切提供了保障,Google Reader可以处理多种新闻种子源的识别和状态校验,从而使开发人员可以基于此致力于更好的人机交互方面和增加各种各样的特性。你可以轻易的处理成千上万的种子信息,并且在多种平台、多种设备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Google的“透镜”使不同形式的数据经过转换之后,提供给开发人员唯一的一种规范的数据格式。(从而减轻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不需要分别处理各种格式的数据)

Google Reader的用户被赋予一个20位的ID,并且通过这个ID来访问Google聚合系统,通过Google自定义的Cookie数据SID,用户可以自己定义数据类型。

种子获取(Reader/Atom/Feed)
Google将不同格式的数据采集之后,统一转换为Atom格式,所有的聚合的帖子内容均在summary元素中进行展示,与My Yahoo!的后台不同,在聚合的内容中并没有附加的数据类型,Google在允许的时候同时会发布content元素。通过Google Reader系统,可以获取下面的任意一种数据格式:

在Feed接口中,可以指定参数n,表示一次性获取的数量,缺省情况下,n=20。

对于Google Reader不能处理的数据,Google全部将之抛弃,这些数据包括命名空间数据,如 Apple iTunes podcast dataYahoo! Media RSS等,以及附加的作者信息如邮件地址和主页、以及版权信息等等。

订阅列表(Subscription list)
/reader/atom/user/[user id]/pref/com.google/subscriptions
Google Reader的订阅列表包括删除的订阅列表以及用户当前的订阅列表,每一个订阅包含在entry节点中,该节点的信息包括地址URL、发布和更新日期、以及用户自定义的标签(如果用户有定义的话),当前的订阅信息以一个阅读列表的形式进行分类,可以通过将complete属性设置为true获取所有的订阅信息。
下面是我的Google订阅列表,其中用户ID已经被全部置0。我并没有订阅我自己的RSS Feed(index.xml)而且我为我的元数据增加了标签。每一个被列出的种子包括一个author节点,该节点始终为空。或许以后Google会计划增加一些种子请求服务,但是Google的官方Blog却没有作者信息。

阅读列表(Reading List)

/reader/atom/user[user id]/state/com.google/reading-list

关于Google Reader后台,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点是它直接从所有的订阅列表中获取一个未读取的列表,Google将这些信息在一个“未读新闻列表(River of news)”中统一展现出来。
这里是我的一个限定的Google Reader订阅集合范例,可以用n来指定希望返回的新闻数量,缺省n=20。

阅读单个条目(Read Items Only)
http://www.google.com/reader/atom/user/[user ID]/state/com.google/read


从Google Reader你可以返回一个阅读列表,但是你或许希望返回某个用户最新阅读的100条,或者是其他的操作。本节点非常有用,同样,可以通过n来指定返回的数量,缺省情况下,n=20。

通过标签阅读
/reader/atom/user/[user id]/label/[tag]

你或许只希望阅读某一个标签下的最新新闻,比如,你标记了很多新闻来源为“市场”,现在你只希望将与“市场”有关的调出来阅读,就可以通过该方法,该方法返回的既包括未阅读的,也包括已经阅读的。已经阅读的条目通过read来进行标记,如(state/com.goole/reader),因此如果你希望屏蔽已读项目的话,可以通过以上的标记来进行。返回的条目数量通过通过参数n来进行控制。

加星标的条目(Starred Item Only)
/reader/atom/user[user id]/state/com.google/starred
Google Reader用户可以对某一个条目增加星标(星标表示着重标记),通过以上的URL,可以返回增加星标的条目,同样,缺省情况下,n=20。

Google将星标作为一种特殊的标签进行输出。

增加或者删除订阅列表(Add or Delete Subscriptions)
/reader/api/0/edit-subscription
通过Google Reader API,可以增加任意的订阅。
  • /reader/api/0/edit-subscription -- base URL
  • ac=["subscribe" or "unsubscribe"] -- requested action
  • s=feed%2F[feed URL] -- your requested subscription
  • T=[command token] -- expiring token issued by Google. Obtain your token at /reader/api/0/token.

增加标签
/reader/api/0/edit-tag
通过以下的接口,同样可以增加标签:
  • /reader/api/0/edit-tag -- base URL
  • s=feed%2F[feed URL] -- the feed URL you would like to tag
  • i=[item id] -- the item ID presented in the feed. Optional and used to tag individual items.
  • a=user%2F[user ID]%2Flabel%2F[tag] -- requested action. add a tag to the feed, item, or both.
  • a=user%2F[user ID]%2Fstate%2Fcom.google%2Fstarred -- flag or star a post.
  • T=[special scramble] -- three pieces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user to associate with the new tag. Security unknown and therefore unpublished.

总结:

通过服务器调用,可以方便的在Google的数据的基础上搭建你自己的新闻聚合/阅读工具,通过使用Google的数据,你可以为用户建立更加丰富的应用,通过一个Google的数字ID,你就可以使用了。
Google已经建立了基于Google数据的第一个工具——Google Reader,通过对Google数据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Google Reader仅仅是基于Google数据集的工具之一,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开放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简单的创建Google应用或者第三方应用。
Ajax13公司推出了基于AJAX的Web操作系统

【都说下一代操作系统应该由Google推出,但是现在已经有公司在行动了,翻译。】

Ajax13公司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基于浏览器的WEB应用,包括ajaxWrite(相当于Office Word)、ajaxPresents(相当于Office PowrePoint)、ajaxSketch(绘图)、ajaxXLS(相当于Office Excel)和ajax音乐,今天正式推出了他们的Web操作系统——ajaxWindows。
ajaxWindows是一个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全面的web操作系统,通过Javascript技术实现。有一个完整的类似Windows的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和桌面图标。和其他的流行的Web2.0网站的特性非常类似,同时允许每个用户自定义菜单和桌面图标。而且,ajaxWindows支持一系列的桌面套件和全部的Ajax13公司的应用程序在这个平台上运行。ajaxWindows可以被认为是其自由Web Office软件的集成平台(我之所以说是Web Office软件,是因为其开发的软件主要是办公类型的软件,当然,确实还包括一些其他类型的软件,如绘图软件和音乐软件等)。
由于ajaxWindows主要支持其自主开发的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嵌的套件,因此,ajaxWindows从使用上来说感觉不太连贯。其他的软件是通过新的浏览器窗口打开,而不是在ajaxWindows的桌面上打开的(虽然任务栏上可以包含这些应用,但是仍然不能在其桌面上打开)。尽管ajaxWindows鼓励开发者为其开发插件,但是并没有提供完整的API,开发与ajaxWindows无缝集成的Web应用(就是说,第三方的软件仍然需要从新的浏览器窗口打开)。基于以上的原因,目前的ajaxWindows更像是一个ajax13自己公司应用的集成平台而已,不具备更好的扩展性。
Ajax13希望他们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存储策略更有利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ajaxWindows可以自动备份和同步用户PC上的数据到ajaxWindows的存储空间,其CEO Michael Robertson在产品发布会上说:“我们对ajaxWindows平台的存储以及备份策略非常有信心。”

下面是ajaxWindows的一个演示视频。


ajaxWindows Web OS Officially Launches

Ajax13, the makers of a web application suite that includes ajaxWrite, ajaxPresents, ajaxSketch, ajaxXLS, and ajaxTunes, today officially released their web operating system, ajaxWindows.

ajaxWindows is a full featured web OS deployed in a browser window using JavaScript. It has a familiar Windows like desktop feel, complete with a task bar, start menu, and desktop icons. It acts as a launcher for many popular web 2.0 sites and applications -- and lets you add menu or desktop icons for each. It also supports a range of desktop widgets and all of Ajax13's applications operate natively.

ajaxWindows can probably be looked at as a pretty launcher for its suite of apps, which ties their web office suite together (I say web office, because it includes mostly office-type apps, but they do offer a simple drawing program and a music player app -- both of which technically fall outside the definition of web office).

Because the only apps that ajaxWindows supports natively are the ones from developer Ajax13 and the handful of in-house widgets, using ajaxWindows can feel a bit disjointed. Other apps launch in a new browser window outside the OS (though a link to the open browser window is included on the taskbar). Though ajaxWindows is encouraging developers to create widgets for the web OS, there doesn't appear to be a full developer API that would allow app creators to make versions of their applications that could run natively on ajaxWindows (i.e., not in a separate browser window). For those reasons, it feels like ajaxWindows is really more of a sophisticated launcher for Ajax13's other apps than anything else.

Ajax13 is hoping that their storage strategy is what sets their Web OS apart from the competition. ajaxWindows users receive online storage space for automatically backing up and syncing documents and photos from their PCs. "We are tremendously excited about the breakthroughs we have been able to build into ajaxWindows that go well beyond the valuable back-up storage service," said Ajax13 CEO Michael Robertson in a press release.

Robertson is a serial entrepreneur, who was once the founder of MP3.com, and is currently the founder of Linux OS company Linspire, and the CEO of SIPphone.com, in addition to his role as CEO of Ajax13.

A video demo of ajaxWindows from Ajax13 is embedded below:

Popou

2007年9月9日星期日

翻译From TechCrunch:不到三年的时间,Firefox被下载了四亿次

自从Firefox 1.0发布以来将近3年的时间里,已经被下载了将近四亿次,粗略估计,每年下载的次数比上年多一倍。最先发布的六个月下载5000万次,一年后下载次数一亿次,第二年下载次数两亿次。目前Firefox有一亿两千万用户。

根据Google分析工具的统计,访问我们TechCrunch的用户有50%是使用Firefox浏览器,是最流行的浏览器,其次是IE浏览器。


400 Million Downloads For Firefox In Less Than Three Years

Firefox has been downloaded 400 million times in the three years since v 1.0 launched. It’s been roughly doubling every year. After six months they had 50 million downloads. 100 million after a year, and 200 million after two years.

There are 120 million or so regular Firefox users.

About 50% of TechCrunch readers use Firefox, according to our Google Analytics account, and it is the most popular browser. Internet Explorer is second with 40% and Safari with 6.6%. I didn’t expect to see Playstation Portable on the list, at no. 10.

Crunch Network: CrunchGear drool over the sexiest new gadgets and hardware.


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说一下《脚下》和《异教徒》
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恐怖片,或者是惊悚片,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最容易“入戏”,如果想要轻松一下的话,最好就是在精神上紧张起来、投入进去。

《异教徒》是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一个交通警察,在一次巡警的途中没有能够救下一个小女孩儿,因此成了心中的痛,正在此时,自己已经分手多年的女友突然来信,说自己正身处一个怪异的岛屿,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怪怪的,二人共同生育的女儿丢失了,而岛上的人都说这个女孩儿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凯奇到了岛上,开始了调查工作,果然这个岛上的人都非常奇怪,他们与世隔绝,信仰与众不同,女人独尊,男人只是为她们产生后代的工具,小女孩儿丢失的真相在一步步被揭开,然而,想不到的是,这一切都是阴谋,都是针对尼古拉斯·凯奇的一个绝大的阴谋……

《脚下》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儿,当她在十四岁的时候,主动要求驾车载她姐姐,想不到,途中却发生了车祸,小女孩儿被甩出了车外,而姐姐则被困在车内,营救还没开始,车子起火爆炸了。漂亮的姐姐被重度烧伤,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之后,死在了家里。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女孩儿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过去的阴影却依然没有消失。小女孩儿和姐姐之间有一种默契的“通灵”,她总是感觉姐姐的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其中必然有某种阴谋,而阴谋的主使,似乎就是姐姐的丈夫约翰和约翰的母亲。于是,她开始了调查,想不到的是,结果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这两部电影都还不错,《异教徒》里面,全部世界似乎只有凯奇和他的女朋友是正常的,其他都是各种各样怪诞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变形的。最后,凯奇找到了他的女儿,准备和他的女朋友一家三口离开这个岛屿,想不到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是设计好的,所有的目标只指向一个人:就是他自己。设计所有的情节最终都是为了抓住他,只有他才是这个岛屿所最需要的,但是主角却一点都不知道。按照传统的手法,或许应该是英雄大破天门阵救美的故事,但是这个有点意外的是,英雄最终成了岛屿之身的祭祀品。

《脚下》的悬念是,所有的嫌疑都指向了姐姐的丈夫一家,姐姐莫名其妙的死亡、各种手续的不完备、管家的死亡、女儿的恐惧,妹妹在整个电影中都想找到真相,都想揭开姐姐不明不白的死亡之谜,而丈夫的母亲狰狞的脸孔、丈夫家阴暗的住宅和奇怪的通道,也让大家知道这一家是如何奇怪。最终妹妹在被警方赶出小镇的前一夜冲到了墓地,并且打开了姐姐的棺木,却发现没有像她臆想中的姐姐被活埋、棺木的盖子上有抓破的痕迹等等,于是到姐夫家道歉。警方却在此时打她手机,说经过验证,棺木里面竟然不是她的姐姐。危急之中,妹妹拼命逃亡,并且杀死了姐夫。想不到的是,情节在这里突然一转,真正的凶手出现了,这个凶手原来就是已经面目全非的姐姐,从开始就被宣布死亡的这个人原来并没有死去,只是已经被烧得神智不清、面目全非、精神错乱。是她杀死了和丈夫偷情的护士,丈夫深深的爱着她,因此伪造了她的死亡,并将护士埋在墓地。但她已经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于是丈夫把她关在一个地窖里,妹妹关于被关闭在棺木里、手抓棺木的想象其实是地窖。姐姐像幽灵一样,在整个大宅的通道里乱窜,于是她的女儿就有了黑色怪物的幻想。最终,姐姐的神志清醒了,当她正在忏悔的时候,一把刀却深深的捅进了她的后背,拿刀的人正是她的女儿……

这两部电影都还不错,就是因为情节的急转直下,让观众的猜想全部都落空,全部都大大的出乎意料,不能让人看到开头就想到结尾。
“拉链市长”


陕西原政协副主席庞家钰因受贿被移交司法机关
资料图片:庞家钰

以上就是陕西省原政协副主席庞家钰,和绝大多数官员一样,庞家钰有一张“好脸”,按照说书人所说的正所谓“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四方大脸、肥头大耳”,这样的长相就是大家所说的“福相”,下面是2003年陕西省政府门户网对他的介绍:

副主席庞家钰

   1944年4月生,山东肥城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至 1969年9月在东北工学院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学习;1969年9月至1970年8月留校待分配;1970年8月至1979年10月任冶金部 304厂科长、工程师;1979年10月至1983年12月任陕 西省宝鸡市晶体管厂副厂长;1983年12月至1986年11月任陕西省宝鸡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经理(其间: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央党校培 训班学习);1986年11月至1988年10月任陕西 省宝鸡市经委副主任、市重工局局长;1988年10月至1992年4月任陕西省宝鸡市政府秘书长 ;1992年4月至1993年1月任陕西省宝鸡市副市长;1993年1月至1998年2月任陕西省宝鸡市委副书记、市长;1998年2月以后任陕西省宝鸡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而在今年2月份庞家钰被“双规”之后,罪名却含糊不清,只是说:“严重违规违纪”,具体的细节却不知道,直到看了港报的信息,才知道原来庞家钰之所以下台居然是因为诱奸下属妻子无数,最终终于被下属妻子联名举报,才导致落马。
中国时报 2007.09.08  染指属下妻 「拉链市长」嚣张 彭志平/综合报导

今年二月份遭到撤职的前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贪腐案,真相逐渐浮出台面。庞家钰涉嫌设计诱奸属下妻子。而一些想保住官位或发财的官员,妻子几乎都让庞家钰染指了,庞家钰因此被称为「拉链市长」。最後庞之所以倒台,系因被十一位情妇联手告状,终於东窗事发,震惊中共中央。

庞家钰四十二岁时在当了十几年的工厂技术员後,担任一家工厂的副厂长。厂长李思民大权独揽,根本没把庞家钰放在眼里。对此,庞家钰怀恨在心。一九九四年庞家钰升任宝鸡市长,在一次联欢会上,庞家钰注意到了李思民的妻子曾倩,有心染指。

设计诱奸 属下为保官戴绿帽

一九九五年元旦,李思民接到市政府办公室紧急通知,让他赶回宝鸡处理要事。晚上,庞家钰敲开了曾倩家的门,并拿出李思民与一女性赤裸裸纠缠在一起的照片。趁曾倩伤心之时,庞家钰霸占了她。曾倩一方面怨恨丈夫的背叛,一方面又迫於庞家钰的权势,只好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而据调查,李思民嫖娼被拍下照片,根本就是庞家钰一手策画。

一九九七年,宝鸡市干部大轮调。曾倩放出风声,称庞家钰最喜欢找红粉知己。一些担心官位不保的官员投其所好,让自己的妻子与市长「谈话」。但背地里,大家都叫庞家钰「拉链市长」。

庞家钰霸占人妻,还十分嚣张。他安排曾倩担任一家旅游公司总经理,两人三天两头幽会。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跟李思民说:「你媳妇(大陆称妻子为媳妇)最近表现不错,我很满意!」气得李思民脸色发青。

升陕西省政协主席 逼人顶罪

二○○三年庞家钰爬到陕西省政协主席的高位,但是先前他批准的一家金融投资公司非法无序经营,导致九千万元人民币国债无法收回,大批市民到北京上访。一周之後,李思民被公安机关拘留,另两名情妇的丈夫也被司法机关控制。

李思民在庞家钰的压力下,被迫担下所有罪名,却不料被判死刑。曾倩忍无可忍,发誓要告庞家钰,於是和其他情妇联系,一共有十一名情妇同意联名状告庞家钰。这些人中,有的人提供了庞家钰非法收取贿赂的票据;有的人掌握了庞家钰妻子公司的资金帐目。这些证据和十一名属下真实姓名的「告状团」,让中共中央极为震惊。
最近收到的“二奶奖”的短信,可以说明中国官员的腐败无度:

全国二奶大奖赛2007年春季赛段已经决出胜负,九项冠军得主分别是:
  1. 数量奖:江苏省建设厅长徐其耀,共有情妇146位。
  2. 素质奖: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常年在五星级酒店包养漂亮未婚本科女大学生17人。
  3. 学术奖:海南省纺织局长李庆善,性爱日记95本,标本236份。
  4. 青春奖:四川乐山市长李玉书,20个情人年龄都是16到18岁。
  5. 管理奖:安徽省宣城市书记杨枫,用MBA知识管理,有效使用77名情人。
  6. 挥金奖:深圳市沙井银行行长邓宝驹,仅"五奶小青",800天花了1840万元,平均每天23万元,每小时1000元。
  7. 团结奖:福建省周宁县委书记林龙飞,为其22名情人共办群芳宴,并设30万元的佳丽奖。
  8. 和谐奖:海南省临高市城管大队长邓善红,有6个情人,6个孩子,对此原配夫人根本不信。
  9. 干劲奖:湖南省通信局局长曾国华,面对5位情人立誓:保证到60岁时,每人每周性生活不少于3次
庞家钰专搞下属老婆,为“绝望主妇”们打开另外一个崭新的天空,可以颁发一个“熟女奖”,可谓实至名归。

2007年9月7日星期五

Facebook不欢迎裸胸照片
【标题有点不好翻译,学到一个新词:lactivists = lactation activists,母乳哺乳狂热分子。
最近,在母乳哺乳狂热分子和Facebook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哺乳的照片能否在Facebook上贴出来。

Facebook已经拿掉了胸部哺乳的照片,并且以“上传含有猥亵内容的图片”为由封了部分用户的帐号,这种做法引起了母乳哺乳狂热分子的严重不满。

根据SMH的报道,母乳喂养者们质疑Facebook将这些照片定义为猥亵内容是否正确,因为照片中并没有露出乳头。Facebook的发言人Meredith Chin说并不禁止用户将哺乳的照片上传到Facebook,“但是露出胸部的照片违反了Facebook的协议,因此被删除了”。我不是女性,因此我没有亲身体验,但是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哺乳的照片又怎么可能不露出胸部呢?

哺乳狂人分子已经在Facebook创建了一个群,名为“Facebook,哺乳照片并不是猥亵的”,目前已经有了7000个用户。【By the way,我也加入了。;)】


Breast Isn’t Best On Facebook

facebook1.jpgA dispute is erupting between breast feeding activists (known as “lactivists”) and Facebook over pictures of breast feeding on Facebook.

Facebook has taken down pictures of users breast feeding, and has even gone as far as banning users completely on the basis that the pictures constitute “obscene content.” Suffice to say the lactivists aren’t the least bit happy.

According to a SMH report, lactivists complained that their images were removed despite the fact they contained no nipple, questioning the logic of the Facebook obscenity accusations: “Where does the feeding stop and the boob begin?? A peek of nipple?” Where indeed.

Facebook spokeswoman Meredith Chin said Facebook does not prevent lactivists from uploading photos of themselves breastfeeding, but went on to say “Photos containing an exposed breast do violate our Terms and are removed”. Now I might be male so I have no recent first hand experience but I’m confused as to how breast feeding cannot include breasts?

The lactivists are calling for supporters to join their Facebook group Hey, Facebook, breastfeeding is not obscene!, which currently has over 7000 members.

Crunch Network: MobileCrunch Mobile Gadgets and Applications, Delivered Daily.

Click Here
ShareOffice增加两个应用以及支持苹果iPhone

【这年头做Web Office的越来越多,我关于在线文档的理解是:早晚会取代现在的Office形式。这倒不是说微软的Office会过时,微软的Office也在整合以适合互联网时代。奇怪的是,目前国内在在线Office这一块根本没有动静,可能主要是技术的问题。】

ShareMethod公司在今天举行的Office 2.0会议上发布了旗下ShareOffice产品的两个新的应用,今年五月份ShareOffice发布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报道,并报道了ShareOffice是世界上第一套开放标准的在线Office套件。本次新增的两个应用是基于Jotlet公司的日历服务和基于Persony公司的实时会议服务。之前,ShareOffice套件已经有的服务是iNetWord公司的在线字处理软件、EditGrid公司的电子表格以及Preezo公司的演示文档服务(相当于微软Office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

ShareMethod今天同时生成,Apple公司的iPhone已经支持ShareOffice的文档处理服务,这使得商业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获取他们自己的文档。

ShareOffice与其他的在线Office套件不同的是,他所有的应用都是第三方提供的,而不是自行开发的,这些通过OSAM(Open Simple Ajax Mashup开放简单的AJAX整合服务)集成在一起。OSAM是由在线文档开发商提供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提供一套基于开放标准的AJAX编程接口,从而使得这些应用可以整合在一起。OSAM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整合标准。

OSAM是2006年9月份由ShareMethod公司和iNetWord公司成立的,目前已经扩展到了13个应用,第一批是Caspio, EchoSign, EditGrid, ,iNetOffice, Joyent, Preezo, ShareMethods, and Sheetster,而新加入的成员包括Huddle.Net(共享工作区)、Jotlet(在线日程)、Persony(网络会议)、Smartsheet(在线任务管理)和Data Info Sys(电子邮件系统)。OpenSAM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因此许多开发商都乐于加入。

以下是ShareOffice应用的截图,ShareOffice既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系统,也是Salesforce.com应用交换平台的一部分。



ShareOffice with Jotlet


ShareOffice with Persony



2007年9月6日星期四

《全民大闷锅》即将改版
台湾特色的政治造就了台湾特色的娱乐节目,当初一开始看到《全民大闷锅》的时候,简直是震惊了,实在是非常不错,将政治节目娱乐化,几个娱乐人物分别扮演不同的政治人物,简直是传神至极。邰智源模范国台办主任张铭清、郭子乾模仿各类政治人物、唐从圣模仿李敖和陈水扁,还有各类其他的模仿等等。非常不错的是,这些人物并不仅仅是娱乐,而是真正的以身取代政治人物,用政治人物的观点互相血拼,以夸张的形式让人们更了解政治。

这就是台湾的政治形态下的政治娱乐节目。

9月9日即将全面改版了,我看了有两个月左右,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把几年的精品都看完了,Very Good.
Google Reader增加了搜索功能
Google的应用居然不支持搜索?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我使用GReader应该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的时间里,想要找一篇文章可真是无比痛苦,首先必须要回忆是哪个人写的,然后再到他(她)的Reader里一篇篇的搜索,根据题名来回想。如果加了星标,或许还会稍微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天,GReader终于增加了搜索功能,实在是一件幸事。找文章简单多了Matt Cutts和GSeeker都不约而同的在今天贴出了这个消息,可见搜索功能实在是被大家期盼已久了。

Google的服务居然不支持搜索如此长的时间,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Web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

【译者:最近需要翻译点东西,当不想写代码的时候,就翻译,免得总是看视频。文章出处:Read/WriteWeb】

由于Web2.0的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了Web时代元年。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搜索、社交网络、在线媒体(音乐、视频等)、内容聚合(RSS)、Mashups(API)以及众多类似的服务。当下,Web的主要访问手段仍然是通过个人电脑,但我们正在逐渐通过其他的设备如移动通信设备(iPhone)或者是电视盒(XBox Live 360)来访问Web应用。
未来十年左右,Web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有什么新的技术是我们所能期待的呢?正如NetC在本周的调查中所评论的那样,未来十年最大的冲击就是,我们不必一定要通过一台电脑屏幕才可以访问Web应用:“你的在线活动将会跟你的会议、旅行、购物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下是未来十年可能会被广泛应用到的技术,这些技术将会极大的影响到Web应用的发展。
1、智能网络
Tim Berners-Lee's爵士很久以前就已经预料到了智能网络的出现,而现在,这更像是一个神话,如同小说《白鲸》所描述的那样。简单的来说,智能网络是关于机器和机器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关于整个网络更加“聪明”的。或者,正如Berners-Lee自己所描述的那样:计算机“分析网络上的所有数据——数据、链接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有时候,Berners-Lee也这样来描述智能网络:“Web应用重新组织数据,并重新利用数据。”
Alex Iskold在他的《通向智能网络之路》这本书中描述到,智能网络的核心就是创建一种全新的数据描述格式,从而使计算机可以理解事务的含义。一旦计算机具备了“智能”,它就可以自行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
智能网络时代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实际上,目前的RDF、OWL、以及其他微数据格式已经在为智能网络搭建基础了,但如Alex在其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正确的分解信息和人们的行为,使计算机可以理解,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一些公司,如Hakia和Powerset,以及Alex自己的AdaptiveBlue公司都在积极的进行智能网络相关的工作。我们正在逐步靠近,但是,距离这个伟大的预言实现仍然需要几年的时间。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或许是计算机历史上的终极梦想,从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梦想着人工智能了,1950年,Alan Turing介绍了他发明的图灵机,测试机器与人进行对话。在网络发展的历史上,人工智能的含义就是“制造聪明的机器”,按照这个理解,人工智能和智能网络是有共通之处的。
当前,我们只是刚刚揭开了人工智能的面纱而已,Amazon.com试图在他们的任务管理服务中与Mechanical Turk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的理念。该系统允许计算机程序按照人类的智力水平来完成一个任务(妈的,翻译错了),而之前仅仅靠计算机是不可能完成的。在05年11月2日该产品发布之后……(后面完全不会翻译)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技术是最为人所期待的,人工智能已经被“搜索2.0”公司所引入,如前面我们提到的Hakia和Powerset。Numenta是另外一家令人振奋的公司,其技术上的大拿是传奇人物Jeff Hawkins,Jeff正在试图创建一个全新的、模仿人脑的计算模型,模仿神经网络和细胞控制。简单来说,Numenta试图做的就是让计算机做到我们人类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如识别人的脸谱,或者是识别音符。由于计算机具有人类所不能比拟的计算能力,因此,我们希望计算机在做到这些之后,可以朝更多人类无法尝试的领域前进。

3、虚拟世界
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关注Second Life,并认为这是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最近的一个论坛显示了其他虚拟世界的可能性,以下是虚拟世界的图形描述:


以韩国为例,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以及他们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共同经验,虚拟世界在未来十年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
这不仅仅是数字生活,而是你的真实生活如何变得更加数字化。正如Alex Iskold所解释的那样,一方面,像Second Life和其他的虚拟网络游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以数字化的形式来解构我们生存的世界,通过诸如Google Earth这样的技术。

4、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的发展是未来十年另外一个大事件,而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和欧洲,移动网络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了,今年,北美地区因为苹果公司iPhone的发布而对移动网络无比关注,而这所有的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未来十年,诸如通过移动设备进行GPS定位,通过移动设备获取电子地区和搜索区域内的热点地区等,将成为热点,而Google和Yahoo正在致力于移动网络应用更加简易。Nokia、索爱、微软、Palm和BlackBerry等公司已经在移动网络领域做了多年的工作,但易用性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苹果公司的iPhone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iPhone使得网络访问更加简单和清晰,从而使得苹果公司可以在移动网络中分得一杯羹。

5、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是这样的一些服务,比如个人定制新闻、个性化搜索、快讯以及购物推荐等。注意力经济所关注的是消费者的注意力所在:他们所消费的是他们所关注的东西。注意力经济中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关联性。消费者关注的东西越久,就越容易被吸引住,从而也就更容易产生销售。
未来十年,这种注意力经济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已经在Amazon和Netflix上面已经见到了这种例证,然而,我们所见到的,仅仅是个开始。

6、网站作为Web服务
Alex Iskold在五月份的文章中曾经描述到,越来越多的网站已经成为可以整合的,整个系统既是一个平台,又是一个数据库。主流网站正在向一个Web服务转换——更有效的向世界提供信息,这种变换之路并不平坦,例如,网络的可伸缩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内容合法性(错了)也并不简单。不过Alex指出,网站成为一个Web服务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和如何进行。
下面是网络转换的可能的形式:一些网站会像亚马逊、美味书签(del.icio.us)和Flickr那样,通过REST API向外提供信息,而其他的网站则会保持在保持他们信息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诸如Dapper、Teqlo和Yahoo Pipes之类的Mashups服务对外开放。最终结果是网络上的非格式化信息将逐渐转化为格式化信息,从而为智能计算铺平道路。
Facebook可以算是这种案例的典型之一,或许未来十年网络服务的发展会比现在好很多,因为至少在2007年,我们所面临的仍然是“四处都是围墙”的互联网。

7、在线视频/互联网电视
在线视频和互联网电视已经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目前你所见的一切仅是开端。2006年10月份,Google收购了地球上最热的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而就在收购当月的晚一些时间,Kazaa和Skype的创始人宣称将会开发互联网电视服务,称之为Venice项目(正式发布版本名称为Joost)。2007年,Youbue继续在网络视频方面独占鳌头,而互联网电视(Internet TV)也已经开始取得了发展。
我们的博客Last100对Internet TV有一个精彩的总结,而我们R/WW的Josh Catone也在“八个互联网电视节目”的预测中贡献了三个:Joost、Babelgum和Zattoo。
公平的说,十年之后的互联网电视将与现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质量的图片、更强大的流媒体、个性化、共享以及更多的内容,未来十年将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或许唯一的问题就是,当前的主流电视节目巨头(CNN、NBC等)如何调整才能够生存?

8、丰富的Intenet应用(Rich Internet Apps)
以当前混合Web/桌面应用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的RIA(Rich Internet Apps)将持续发展。Adobe的AIR平台(Adobe集成运行环境)是其中的领导者,同时还有微软的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以及Laszlo公司的开源OpenLaszlo平台,以及其他几家公司纷纷提供RIA平台。既Ajax火热之后,什么将会成为新的“2.0”,令人关注。
Ryan Stewart在2006年4月份(当时他还没有加盟Adobe)写给R/WW的文章中指出:“RIA允许用户和计算机之间进行更好的交互,以及更能够吸引用户投入其中,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用户的体验之中。当前是加入新互联网的最好时机之一,因为用户界面最终要与内容结合在一起,才会更有吸引力。”
去年的过程已经证实了Ryan所言非虚,Adobe和微软竞相在RIA领域发布产品,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产品发布。

9、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Web)
2007年,美国仍然是互联网的主要市场,然而未来十年,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是被广为提及的互联网增长迅速的市场,而其他的人口大国,如印度和非洲的国家,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也将会取得快速发展。
对于大多数Web2.0应用和网站来说(包括我们R/WW),美国市场超过了50%的份额,而2006年comScore的报告指出,3/4的网络流量是国际化的。comScore指出,美国的25个顶尖的网站中的14个的访问量都是国外用户多于国内用户,其中包括了最强的五个:Yahoo、时代华纳网络、微软、Google和eBay。
然后,就目前的统计来看,从国外市场获得的收益仍然不够大,而未来的十年,或许收益主要来自于国外市场。

10、个性化定制
2007年是个性化非常强的一年,尤其是以Google为例。R/WW在Google的个性化定制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许多Web2.0的公司和网站仍将个性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last.fm到MyStrands以及Yahoo主页等等。
未来十年,在个性化方面将有什么发展呢?我们访问了Sep Kamvar,Google个性化定制方面的顶级工程师,未来是否会存在一个个性化的PageRank系统?他说:
我们有很多不同层面的个性化功能,对那些已经启用了Google Web搜索历史的用户来说,我们有最深层次的定制,但即使是那些没有启用Google Web搜索历史的用户,我们仍然会根据你的国籍来进行个性化。未来,你越多使用Google的应用,Google就越会根据你的需求,展现你所希望的内容。
如无意外的话,这将是Google在个性化方面发展的一个声明——当然,Google要首先处理好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问题。

结论

以上是我们对网络技术未来十年发展的预测,你以为如何?你认为哪些技术会在未来十年成为主流呢?期待你的讨论。

译者:翻译这些IT文章挺痛苦的,不过,如果不翻译的话,实在是搞不懂作者在说什么,下面是原文,希望不要差之千里吧。

10 Future Web Trends

We're well into the current era of the Web,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Web 2.0. Features of this phase of the Web include search, social networks, online media (music, video, etc), content aggregation and syndication (RSS), mashups (APIs), and much more. Currently the Web is still mostly accessed via a PC, but we're starting to see more Web excitement from mobile devices (e.g. iPhone) and television sets (e.g. XBox Live 360).

What then can we expect from the next 10 or so years on the Web? As NatC commented in this week's poll, the biggest impact of the Web in 10 years time won't necessarily be via a computer screen - "your online activity will be mixed with your presence, travels, objects you buy or act with." Also a lot of crossover will occur among the 10 trends below (and more) and there will be Web technologies that become enormously popular that we can't predict now.

Bearing all that in mind, here are 10 Web trends to look out for over the next 10 years...

1. Semantic Web

Sir Tim Berners-Lee's vision for a Semantic Web has been The Next Big Thing for a long time now. Indeed it's become almost mythical, like Moby Dick. In a nutshell, the Semantic Web is about machines talking to machines. It's about making the Web more 'intelligent', or as Berners-Lee himself described it: computers "analyzing all the data on the Web – the content, links, an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computers." At other times, Berners-Lee has described it as "the application of weblike design to data" - for example designing for re-use of information.

As Alex Iskold wrote in The Road to the Semantic Web, the core idea of the Semantic Web is to create the meta data describing data, which will enable computers to process the meaning of things. Once computers are equipped with semantics, they will be capable of solving complex seman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So when will the Semantic Web arrive? The building blocks are here already: RDF, OWL, microformats are a few of them. But as Alex noted in his post,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annotat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then to capture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the right way. Some companies, such as Hakia and Powerset and Alex's own AdaptiveBlue, are actively trying to implement the Semantic Web. So we are getting close, but we are probably a few years off still before the big promise of the Semantic Web is fulfilled.

Semantic Web pic by dullhunk

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ssibly the ultimate Next Big Thing in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AI has been the dream of computer scientists since 1950 - when Alan Turing introduced the Turing test to test a machine's cap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human-like convers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b, AI means making intelligent machines. In that sense, it has some things in common with the Semantic Web vision.

We've only begun to scratch the surface of AI on the Web. Amazon.com has attempted to introduce aspects of AI with Mechanical Turk, their task management service. It enables computer programs to co-ordinate the use of human intelligence to perform tasks which computers are unable to do. Since its launch on 2 November 2005, Mechanical Turk has gradually built up a following - there is a forum for "Turkers" called Turker Nation, which appears to have light-to-medium level patronage. However we reported in January that Mturk isn't being used as much as the initial hype period in Nov-Dec 05.

Nevertheless, AI has a lot of promise on the Web. AI techniques are being used in "search 2.0" companies like Hakia and Powerset. Numenta is an exciting new company by tech legend Jeff Hawkins, which is attempting to build a new, brain-like computing paradigm - with neural networks and cellular automata. In english this means that Numenta is trying to enable computers to tackle problems that come easy to us humans, like recognizing faces or seeing patterns in music. But since computers are much faster than humans when it comes to computation, we hope that new frontiers will be broken - enabling u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were unreachable before.

3. Virtual Worlds

Second Life gets a lot of mainstream media attention as a future Web system. But at a recent Supernova panel that Sean Ammirati attended, the discussion touched on many other virtual world opportunities. The following graphic summarizes it well:

Looking at Korea as an example, as the 'young generation' grows up and infrastructure is built out, virtual worlds will become a vibrant market all over the world over the next 10 years.

It's not just about digital life, but also making our real life more digital. As Alex Iskold explained, on one hand we have the rapid rise of Second Life and other virtual worlds. On the other we are beginning to annotate our planet with digital information, via technologies like Google Earth.

4. Mobile

Mobile Web is another Next Big Thing on slow boil. It's already big in parts of Asia and Europe, and it received a kick in the US market this year with the release of Apple's iPhone.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In 10 years time there will be many more location-aware services available via mobile devices; such as getting personalized shopping offers as you walk through your local mall, or getting map directions while driving your car, or hooking up with your friends on a Friday night. Look for the big Internet companies like Yahoo and Google to become key mobile portals, alongside the mobile operators.

Companies like Nokia, Sony-Ericsson, Palm, Blackberry and Microsoft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Mobile Web for years now, but one of the main issues with Mobile Web has always been usability. The iPhone has a revolutionary UI that makes it easier for users to browse the Web, using zooming, pinching and other methods. Also, as Alex Iskold noted, the iPhone is a strategy that may expand Apple's sphere of influence, from web browsing to social networking and even possibly search.

So even despite the iPhone hype, in the US at least (and probably other countries when it arrives) the iPhone will probably be seen in 10 years time as the breakthrough Mobile Web device.

5. Attention Economy

The Attention Economy is a marketplace where consumers agree to receive services in exchange for their attention. Examples include personalized news, personalized search, alert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buy. The Attention Economy is about the consumer having choice - they get to choose where their attention is 'spent'. Another key ingredient in the attention game is relevancy. As long as the consumer sees relevant content, he/she is going to stick around - and that creates more opportunities to sell.

Expect to see this concept become more important to the Web's economy over the next decade. We're already seeing it with the likes of Amazon and Netflix, but there is a lot more opportunity yet to explore from startups.


Image from The Attention Economy: An Overview, by Alex Iskold

6. Web Sites as Web Services

Alex Iskold wrote in March that as more and more of the Web is becoming remixable, the entire system is turning into both a platform and the database. Major web sites are going to be transformed into web services - and will effectively expose their information to the world. Such transformations are never smooth - e.g. scalability is a big issue and legal aspects are never simple. But, said Alex, it is not a question of if web sites become web services, but when and how.

The transformation will happen in one of two ways. Some web sites will follow the example of Amazon, del.icio.us and Flickr and will offer their information via a REST API. Others will try to keep their information proprietary, but it will be opened via mashups created using services like Dapper, Teqlo and Yahoo! Pipes. The net effect will be that unstructured information will give way to structured information - paving the road to more intelligent computing.

Note that we can also see this trend play out currently with widgets and especially Facebook in 2007. Perhaps in 10 years time the web services landscape will be much more open, because the 'walled garden' problem is still with us in 2007.


Image from Web 3.0: When Web Sites Become Web Services, by Alex Iskold

7. Online Video / Internet TV

This is a trend that has already exploded on the Web - but you still get the sense there's a lot more to come yet. In October 2006 Google acquired the hottest online video property on the planet, YouTube. Later on that same month, news came out that the founders of Kazaa and Skype were building an Internet TV service, nicknamed The Venice Project (later named Joost). In 2007, YouTube continues to dominate. Meanwhile Internet TV services are slowly getting off the ground.

Our network blog last100 has an excellent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Internet TV landscape, with reviews of 8 Internet TV apps. Read/WriteWeb's Josh Catone also reviewed 3 of them - Joost, Babelgum, Zattoo.

It's fair to say that in 10 years time, Internet TV will be totally different to what it is today. Higher quality pictures, more powerful streaming, personalization, sharing, and much more - it's all coming over the next decade. Perhaps the big question is: how will the current mainstream TV networks (NBC, CNN, etc) adapt?


Zattoo, from Internet Killed The Television Star: Reviews of Joost, Babelgum, Zattoo, and More, by Josh Catone

8. Rich Internet Apps

As the current trend of hybrid web/desktop apps continues, expect to see RIA (rich internet apps)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use and functionality. Adobe's AIR platform (Adobe Integrated Runtime) is one of the leaders, along with Microsoft with its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Also in the mix is Laszlo with its open source OpenLaszlo platform and there are several other startups offering RIA platforms. Let's not forget also that Ajax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n RIA - it remains to be seen though how long Ajax lasts, or whether there will be a '2.0'.

As Ryan Stewart wrote for Read/WriteWeb back in April 2006 (well before he joined Adobe), "Rich Internet Apps allow sophisticated effects and transitions that are important in keeping the user engaged. This means developers will be able to take the amazing changes in the Web for granted and start focusing on a flawless experience for the users. It is going to be an exciting time for anyone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new Web, because the interfaces are finally catching up with the content."

The past year has proven Ryan right, with Adobe and Microsoft duking it out with RIA technologies. And there's a lot more innovation to happen yet, so in 10 years time I can't wait to see what the lay of the RIA land is!

9. International Web

As of 2007, the US is still the major market in the Web. But in 10 years time, things might be very different. China is often touted as a growth market, but other countries with big populations will also grow - India and African nations for example.

For most web 2.0 apps and websites (R/WW included), the US market makes up over 50% of their users. Indeed, comScore reported in November 2006 that 3/4 of traffic to top websites is international. comScore said that 14 of the top 25 US Web properties now attract more visitors from outside the US than from within. That includes the top 5 US properties - Yahoo! Sites, Time Warner Network, Microsoft, Google Sites, and eBay.

However, it is still early days and the revenues are not bi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at this point. In 10 years time, revenue will probably be flow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Web.

10. Personalization

Personalization has been a strong theme in 2007, particularly with Google. Indeed Read/WriteWeb did a feature week on Personalizing Google. But you can see this trend play out among a lot of web 2.0 startups and companies - from last.fm to MyStrands to Yahoo homepage and more.

What can we expect over the next decade? Recently we asked Sep Kamvar, Lead Software Engineer for Personalization at Google, whether there will be a 'Personal PageRank' system in the future. He replied:

"We have various levels of personalization. For those who are signed up for Web History, we have the deepest personalization, but even for those who are not signed up for Web History, we personalize your results based on what country you are searching from. As we move forward, personalization will continue to be a gradient; the more you share with Google, the more tailored your results will be."

If nothing else, it'll be fascinating to track how Google uses personalization over the coming years - and how it deals with the privacy issues.

Conclusion

We've covered a lot of ground in this post, so tell us know what you think of our predictions. What other Web trends do you forsee over the next decade?


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Google Reader预计将会在美国领跑
我使用Google Reader一方面是因为比较好用,另一方面是因为集成的威力,用一个打开的Firefox就可以使用所有的Google服务,这种诱惑力绝对不是一般的大,我不用来来回回在不同的网站之间切换了。在美国,目前在市场占有第一位的还不是Google Reader,而是另外一个产品,Bloglines,不过,根据Read/WriteWeb的看法,Google Reader超越Bloglines只是时间的问题,下面是对比的情况。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大家对Google的推崇有点过了,而且是很有点过了,比如GSeeker,经产发布一些“Google某个产品字体大了一号”、“Google某个产品搜索框打了一点”之类的愚蠢消息,本来想退订的,不过既然已经习惯了,倒也无所谓了。屁大点的事情,根本算不上什么,就拿出来发个新闻,有问题反倒不一定发,这不是好现象。

Bloglines vs Google Reader Update: Can Bloglines Hold On?

At the end of last week, we posted on Bloglines vs Google Reader - Who's Really Winning?. The answer was: Bloglines, but Google Reader is catching up fast. We've just received a new chart from Hitwise, which also shows Netvibes and Newsgator. So it shows the context of this "two-horse race", as Bloglines GM Eric Engleman described it. Here is the new chart:


Source: Hitwise

But can Bloglines hold onto its lead? On that theme there was an interesting comment on our previous post, by Erkko, who wrote:

"Even though Blogline still leads, this situation will not last for much longer. Google Reader will overpower Bloglines with the integration to the Google service portfolio (ala. iGoogle already), and especially when Google accelerates their mobile plans. Bloglines just won't have the steam to win this fight."

This is a fair point - Google appears to have a lot of integration options for its Reader. However Bloglines is owned by Ask.com, which has plenty to offer too.

After doing some testing of both Bloglines and GReader over the past week or so, I still think Google Reader is better. So Bloglines has more work to do. But the competition is now much better, since Bloglines Beta was released last week.

微软:Silverlight银光闪现

微软今天发布了一个叫做Silverlight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Flash的替代品。

Flash从来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毫不夸张的说,Flash是一种文化,这是我为什么对Flash如此推崇的原因,从最早的Flash推出,到前两年很多电影纷纷采用Flash来展现某些故事情节,到被Google以16.5亿购买的Youtube,还有眼下网上流行的各类分享,分线PPT、分享影集等等,大多数都是基于Flash技术的,可以说,Flash为网络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Flash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平台、跨浏览器、免费。用户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安装一个插件,然后就可以看视频、电影、书籍等。现在,微软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了,微软毫无疑问将是Adobe Flash的最大竞争对手,靠着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优势,毫无疑问的Silverlight将会捆绑在操作系统中,这对Flash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以Flash所占领的如此广阔的市场,要在短时间内期待微软有突出的表现,根本是不可能的。五年,或者十年,微软或许会有机会。

我看到了一些基于Silverligth的应用,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是提供Silverlight的相关例程的,不过从目前来看,暂时还看不到Silverligth比Flash更加先进的地方。目前基于Flash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了,最近在看一个Papervision 3D的介绍,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基于Flash体系的开发包,用这个开发包来做一个旋转的球体之类的,好像只要几行语句就够了。同时,还有大量的Flash的设计者,他们也已经习惯了Flash设计方式。这些用户要转向Silverlight,估计微软要花大气力才行。除非微软在产品的定位上完全超越Flash,不过目前还看不到这一点。

以下的内容来自Read/WriteWeb的文章,后面是我的翻译。

Silverlight 1.0 Launched, With Linux Support

Microsoft today released Silverlight 1.0, its cross-browser, cross-platform plug-in for delivering interactive apps on the Web. It's often compared to Adobe's Flash plug-in and is certainly a direct competitor of Flash.

Also today Microsoft announced they'll work with Novell to deliver Silverlight support for Linux, in a project called Moonlight - based on the open source Mono project of the same name. As CNET reported in June, work on the Moonlight plug-in was started in May, after Microsoft's Mix conference - where Silverlight was first announced.

As is usual whenever Microsoft launches a new technology, it comes with high profile content provider support. They announced today some new Silverlight apps on US broadcasters Entertainment Tonight, HSN and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 Microsoft also launched the Silverlight Partner Initiative, to enable third party vendors to collaborate.

In the announcement, Microsoft 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Ray Ozzie emphasized the cross-platform nature of Silverlight, noting that "Silverlight will further accelerate the growth in rich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by giving developers and designers new options for delivering great experiences that span the Web, PC, phone and other devices."


Example Silverlight app


微软Silverlight 1.0发布,支持Linux操作系统

今天,微软发布了Silverlight 1.0,如果对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和它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另外一个产品已经在互联网上广为应用:Adobe Flash。和Adobe Flash一样,Silverlight也是跨平台、跨浏览器的基于Web的网络交互应用。
产品发布的同时,微软也宣布在一个名为“Moonlight”的开源项目中与Novell公司合作,致力于使Silverlight支持Linux操作系统。根据CNet六月份的报告指出,Moonlight项目是五月份启动的,当时,Silverlight在微软Mix会议上首次发布。
根据以往的经验,微软一旦有新的技术发布,都会得到一些厂商的高调支持,目前,美国广播娱乐网、HSN和WWE都已经声明发布了基于Silverlight的新应用,同时,微软也举行了Silverlight合作伙伴会议,从而使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可以与微软合作,从事基于Silverlight的开发工作。
微软的首席软件架构师Ray Ozzie着重在声明中强调了Silverligth的跨平台的特性,宣称:“Silverlight的出现,将使软件开发和设计人员更多的选择,并且使Web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Silverligth的应用,可以非常方便的扩展到Web、PC、电话和其他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