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看到《大明王朝1566》之前,我觉得中国基本上没看到什么出色的电视剧,要看好的电视剧还是要看美剧,美剧所追求的东西一般都是非常极致的,比如说紧张,《24小时反恐》到了极致;轻松,《老友记》;迷惑,《Lost》;而中国的电视剧则很难将一个题材拍到极致,很多电视剧都是又想搞笑、又想悬疑、又想警匪,结果搞到最后每一一个因素能够彻底的征服观众。看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之后,曾经长叹一声:要真的拍人性,还是要中国人来拍,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中曾经唱到:“在这个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里面,成功和失败多少都有一点”。而在这历史长流中的人性和各种权谋,如果能够拍出来的话,那真是太精彩了。
《大明王朝1566》主要讲了一年的事情,这一年就是1566年,明嘉靖40年。嘉靖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皇帝,本来命中注定不是他做皇帝,结果却因为明武宗猝死而没有留下后代被选中做皇帝,从还没有正式做皇帝开始,嘉靖就开始了和满朝所有大臣的斗智斗勇,最终不但自己做了皇帝,而且还将自己的亲生父母追封为先皇先后,当时的文武百官竟然对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家伙手足无措,没有任何办法,嘉靖的智商之高、手段之高可见一斑。“追封先帝”事件最终影响了嘉靖皇帝一生,嘉靖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就是:以家奴掌控天下,玩弄群臣和万民于股掌之间。根据统计,嘉靖在位的45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没有上朝,而是潜心问道,以求长生之术,长生之术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嘉靖却没有把天下拱手让给他人,而是牢牢的将明朝的财政、人事等各项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人人都说严嵩是奸臣、太监是阉党、徐阶张居正等是清流,其实在皇帝看来,没有什么忠奸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各种势力的均衡——当各个势力斗得火热的时候,渔翁得利的是皇帝。谁弱了,皇帝就会站出来扶持一把。均衡的道理,嘉靖比任何皇帝都明白。
1565年,就是嘉靖39年的腊月29,马上就要过年了,但是天仍然没有下雪,没有下雪就意味着粮食没有好的收成,天下苍生之难。嘉靖皇帝诏令天下,自己将闭关半月,以求上天降祥瑞落雪,而此时,“中央气象台的台长”、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则站出来说出了“因为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之所以不降祥瑞,是上天对大明朝的惩罚”的大逆不道之言,皇帝震怒,百官惊恐,以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藩主政的内阁或许又会借这个机会向朝中的清流“徐高张(徐阶、高拱、张居正)”开刀。东厂太监打死了周云逸,终于,在这一天,京城普降大雪,不知道是不是嘉靖皇帝感动了上天,但是不管怎么样,终于下雪了。
天降祥瑞当然是好事,但是内阁首辅,八十岁的严嵩却说:“如果天上下的都是银子,我也不用八十岁还为朝廷奔波了”。
当天,内阁、司礼监召开了年度御前财政会议,嘉靖还没有出场,但是每一项决议、每一个提案,都必须要经过嘉靖皇帝的首肯,如果帘后静坐的嘉靖没有用铜锤敲磬的话,就表示还需要再议。御前财政会议是一场唇枪舌战,徐高张为代表的清流,质疑贪官严嵩和儿子严世藩,年度的花费完全超出了预算,导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亏空,而严世藩则总是能将所有的责任推到嘉靖的身上,不是为了给宫里修宫殿,就是为了给修殿拉木材。当这些用度和皇帝放在一起的时候,就谁都不敢吭声了。御前财政会议以严家的大获全胜结束。主持朝政的一共三股势力,第一股就是严党,依附嘉靖皇帝,横行无忌;第二股就是太监,不要小看了太监,明朝的太监掌管大权,司礼监执笔太监可以代替皇帝签字,而东厂和西厂这些特务机构也是由太监统领,是嘉靖皇帝的家奴,监视百官,当然也是依附嘉靖皇帝;第三股是以徐高张为首的“清流”,清流也不是毫无依靠,徐高张分别都是太子的老师和侍读,不过,不管怎么样,比起上述两股势力来,清流总是“儿子辈”的。太子虽然对现状不满,但却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清流们虽然想做些事情,却也怕处理不当,反而影响了太子。严党和阉党一起,否决了徐高张的所有疑问,嘉靖皇帝也击磬通过了。御前财政会议虽然以严党的胜利结束,但有一个问题却是始终要解决的:朝廷亏空。最后大家想的办法是,多产丝绸,卖往外国,给国家创收,按理说这个建议挺好,只要解决了两个问题:1、海盗盛行,必须剿灭海盗,否则多数商船都不敢出海;2、要增加丝绸的产量,必须要增加蚕丝的产量。要增加蚕丝的产量必须多增加桑叶的产量,而要增加桑叶的产量就必须多种桑树。这是一连串的问题,于是,严嵩提议,从种桑树入手,让浙江的民众“改稻为桑”,现在种植粮食的,改成种桑树,这样,桑树多了,桑叶就多了;桑叶多了,养蚕就多了;养蚕多了,蚕丝就多了;蚕丝多了,丝绸就多了;丝绸多了,可以卖的就更多了,于是就可以为国家创收,国家的亏空就可以补上了。多好的一个主意啊,而且是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嘉靖皇帝实在是太高兴了:“看了没?还得要吵架啊,你们看,一吵架,办法不就出来了吗?”。江浙的水稻已经种上了,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改稻为桑”,让农民改掉水稻,种桑树。
这就是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大明王朝1566》,整个四十集的电视剧所发生的所有事情,第一集和第二集是根本,是源头。以后所发生的所有的不可理解的事情,只要看了这两集,就都可以解释了。“改稻为桑”这一国策,就好象90年代中国盛行的“计划生育”一样,是一项基本国策,不可动摇的国策,而像这个伟大的国家所有的政策一样,决策者怀着雄心伟略制定下的政策,到了实施阶段都已经被解释的七零八落,名头不变,其实不符。上面的政策,到了基层之后,就变成了官府勾结大户吞并农民土地的虎狼之策。而在政策的执行力度上,我们国家向来是雷厉风行的,计划生育时代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一个上环,两个结扎,计划外生育必须刮!”,“该流(产)不流,扒房牵牛”,“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让他家破人亡!”,而在网上搜索之后,发现了几个可以称之为史上最强的计划生育口号:“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直到大约半个月之前(2007年7月份),国家计生委才决定清理这些冷酷无情的计划生育口号,代之以脉脉温情的“感谢您支持计划生育国策”之类的标语,而此时,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20年之久,其间因为不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而被整治甚至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弄死的农民已不可数。
这是20世纪执行基本国策的力度,十六世纪呢?不知道,想必更为残酷无情。
一个个人物开始登场了。胡宗宪,镇守浙江的封疆大吏;杨金水,宫中派在浙江江南织造局的监管大太监;郑泌昌、何茂才,贪钱不要命的贪官;沈一石,审时度势却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江南首富;海瑞,名垂青史的清官;王用汲,海瑞的知己;李时珍,名医。一个个个性鲜明却又活泼的角色一个又一个的出现,如果以历史人物来说的话,嘉靖四十年可以说是大腕云集,个个都是一身好身手。
不说大人物,以一个小人物为例,比如宫里的河道监管李玄,我觉得这个人物刻画的很出彩。
改稻为桑的国策在浙江遇到了阻力,甚至激起了民变,封疆大吏胡宗宪虽然是严嵩的门生,但是也担心兼并农民的土地会引起农民造反,而浙江又是倭寇重患之地,如果到时外有倭寇,内有民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胡宗宪上书皇帝,要求改稻为桑的国策延缓进行。严世藩大怒,暗地里下令给郑泌昌、何茂才,要求在端午汛期掘堤淹田,到时候田都淹了,收成自然一点都没有了,农民想不卖地也不行。郑泌昌、何茂才、太监杨金水决定决堤,而河道的监管李玄,就是杨金水的干儿子,由于刚刚在修复大堤上投入了大把银子,如果河堤出了问题,负责河道的相关官员必死无疑。在一个暴雨倾盆的晚上,李玄跌跌撞撞的冲到杨金水的住处,告诉杨金水说刚刚得知河堤决口,大水淹了田地。杨金水却早就知情,让李玄放心。和杨金水同居的名妓芸娘是江南首富沈一石送给杨金水的,李玄早就觊觎芸娘的美色,只不过因为干爹在,所以一直不敢放肆。杨金水让芸娘给李玄拿干净的衣服,李玄色迷迷的一句“谢谢干娘……”,杨金水早就看在眼里了。
决堤淹田的事情弄大了之后,没有人敢闹到严世藩的头上,必须要找替罪羊,这个时候,作为河道监管的李玄就必死无疑了。杨金水为李玄摆了隆重的晚宴,然后跟李玄说,要说三句话,三杯酒。第一句话:“我听人说你到处跟人家宣扬,说能够跟芸娘睡上一觉,就算死,也值了,是不是真的?”;第二句话:“我待你怎么样?”;第三句话:“这个房子是给你和芸娘布置的新房,今晚上让芸娘陪你睡。”
李玄在知道自己必死的时候,昂首干了剩下的一杯酒,然后镜头一转,喝的酩酊大醉的李玄摇摇晃晃的走到衙门,唱着小曲儿,对官兵们说:“来,给爷捆上!”
每一个人物都很出彩,大明王朝1566。
当然,还有一个核心人物,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副标题是“嘉靖与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