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关于《死神来了》4:补充两句

关于《死神来了》4:补充两句






    说实话,自己在07年写的东西,自己都完全忘了,当时在想《死神来了》的疯狂逻辑的时候,想到了死神其实使用的是While循环,而不是For循环,从而导致了每一个人都会被杀死,绝无遗漏,这也是《死神来了》的固定模式,当时在文章末尾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如果有办法把死神领到一个死循环里面的话,那么是不是大家就都有机会了呢?妈的,耗光你的内存,最终让你蓝屏!
    当时想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写到程序的原因,所以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余下的人,也就是让死神重复的去杀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如何去判断“死”这个状态,是需要考虑的),但是总也杀不死,所以剩下的人也就会得救了。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抢救《死神来了》这部电影的一个好路子,因为现在《死神来了》已经完全没有当初的惊艳了,反正就是重复杀人、所有人必死,最后大结局全部完蛋,毫无意外可言。尽管是启用新演员、低成本制作,但是也确实是毫无新意,观众不领情,从《死神4》只有80多分钟或许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看来有必要给他们的导演一份Email,说说这个想法:下一部电影,成功的制造了“涡旋”(类似百慕大三角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死神不能判断一个人的生死,从而不断的去杀一个人),后面的人从而得到了救赎;或许在30~40年之后,因为另外的人为原因,导致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才使得后面的人被杀死,嗯,这是一个好路子啊。

    

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

《The Thirteenth Floor》:平行宇宙的新诠释方式

《The Thirteenth Floor》:平行宇宙的新诠释方式






    没想到《The Thirteenth Floor》这部电影居然是1999年的,其实,哪怕是放到十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仍然是大有看头。关于平行宇宙,自从被提出来以后,就成为科幻电影的宠儿,不少电影都反复的在拿平行宇宙说事,不过,却完全没有这部电影诠释的这么好。

    故事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讲起,讲一个预感到危险的老人,将一封信给了酒保,交给一个可信任的人,想不到酒保却私下拆开了信,看到了内容;回到当代,老人是一个科学家,和他的拍档一起,用电子技术“创造”一个世界,就是那个19世纪30年代的世界,那个世界并不存在,而仅仅是计算机程序而已;老人到一个酒吧里,打电话给他的研究拍档,却想不到被杀害了。拍档开始研究老人被杀的事情,谁知道又凭空钻出了一个老人的女儿,整个剧情扑朔迷离,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部电影的主要立意其实就是基于类似“平行宇宙”这个理念的,不过开始完全没有提到这个概念,而是着重于当前这个时代如何创造了过去的那个时代,以及如何在过去和现在中寻找事件的真相。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就是电影的后面,突然发现,原来“现在”也只不过是被未来的人创造出来的而已,也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震撼实在是太强了,所以这个电影实在是非常不错。

    翻译成《异次元骇客》其实挺瞎的,不过这个电影的名字《The Thirteenth Floor》也不好,没办法体现出电影真实的意思。


    IMDB上被推荐的一条评论还挺中肯的,如下:

    The Thirteenth Floor,in my opinion,is an underrated SCI FI classic. It ranks with Blade Runner, The Matrix & Dark City as Science Fiction with a brain. Not only does it rais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round technology , reality and existence it is also an entertaining noir-thriller with a few twists. Visually it is similar to the films mentioned above (dark neon-soaked landscapes) however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1930's adds another level to the films beauty. The film is well cast (Gretchen Mol looks stunning)and Craig Bierko carries the film well. It's one of those rare films that crosses quite a few genres - intelligent sci fi - murder mystery - film noir - thriller - love story.If you enjoyed Blade Runner and The Matrix you will certainly like this film.

    To Chinese:『《第十三层楼》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被低估的科幻经典之作,和《银翼杀手》、《黑客帝国》以及《Dark City》一样经典。之所以说它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围绕着技术、现实和存在提出了哲学的思考,同时它也是一部非常有娱乐性的黑色电影。表面上这部电影与上面提到的几部电影一样,但这部电影中1930年代和当代的对比使得电影更上层楼。电影制作的非常不错(Gretchen Mol看起来漂亮极了)Craig Bierko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不错。同时,这部电影也是极为罕见的跨越了多个电影种类:科幻、谋杀、黑色、惊悚、爱情。如果你喜欢《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的话,你应该会喜欢这部电影。』

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死神来了4》没有那么惊艳了

《死神来了4》没有那么惊艳了






    07年的时候看《死神来了》,当时还写过一个《<死神来了>的程序逻辑》的文章,说明死神来了使用的是While循环,而不是一次性的For循环。不过《死神来了4》却没有弄出更多的新意,死神为了弄死最后的三个人,实在是费了太多气力、也死了太多人了。

    当时那篇文章,看起来似乎更有激情一些,现在已经没什么激情写这些东西了。

《死神来了》的程序逻辑

    前一段时间在土豆网上看到中央电视台的《第十放映室》,将施瓦辛格的《终结者》三部曲,说三部曲几乎有着一模一样的模式:施瓦辛格光屁股登场、到酒吧抢衣服眼镜摩托车、正邪双方开始找同一个目标、公路追车、狂撒弹药、最终在工厂对决。《第十放映室》当时怎么说的不太清楚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对于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敢于这样重复自己并且能够取得成功表示致敬吧。不过,我回顾一下我看到的三部曲,大家就可以看到,其实很多三部曲都是这样的,都是重复已经成功的桥段。当然了,这里所说的三部曲,是不包含像《魔戒》、《哈利波特》这种类型的三部曲的,这种类型的三部曲实际上就是电影连续剧,我所说的三部曲是情节上基本上没有严格的前后联系的那种。

  1. 《电锯惊魂》三部曲:三部的基本情节都是一样的,一开始都是一个引子,引子里面的哥们儿是必死无疑的,只不过是死亡的方式不同而已;重头戏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被困在一起,要通过各种方式一个个的死亡。“竖锯”JigSaw深沉而又冰冷的声音:“I want play a game”,也贯穿三部;
  2. 《心慌方》三部曲(《Cube》):三部曲的情节也是一样的,一群人被困在一个不知道如何才能出去的立方体中,立方体遍布小房子,房子里很多都有机关,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机关,必定要送命;
  3. 《死神来了》三部曲:最开始都是一场大灾难,因为有人预见了灾难,所以少数人得以幸免,但是灾难仍然按照它自己的逻辑,找到剩余的人,并且一个一个的将他们杀掉;
  4. 《隔山有眼》两部曲:都是被困在山里,然后一个一个的被干掉,杀手是被核辐射了的变种人;

    以上都是恐怖片,除了《终结者》不算。

    如果分析一下恐怖片的话,《死神来了》算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以《电锯惊魂》、《心慌方》、《隔山有眼》为例,这种类型的恐怖片是有典型的正、邪双方的,虽然是一般正方在明处,邪恶的一方在暗处,然后经过激烈的拼杀,或者有人生存下来,或者全部被干掉,但是毕竟像这样的恐怖片,邪恶的一方是一个最终可以看到的实体,所以像这种,只要能够有办法掌握了实体的弱点,就可以想办法将之击破,然后逃出生天。

    《死神来了》就不是这种模式,《死神来了》认为灾难是必然会发生的,而在灾难中注定要死去的人是一定会死去的,虽然有时候因为某个人的预见性,预先看到,并且阻止了灾难的发生,但是只要他(或她)一天没死,灾难就会一直找上来,直到这个人被杀死为止,这是比较恐怖的。在这部电影里面,死神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任何一个可见的东西,它只存在在Alex和他的幸存的朋友的恐惧之中。它从来没有现身过,通过一缕清风、一个个的惨不忍睹的事故,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之前看过《死神来了》2和3,但是没有看1,看完了1,有一个想法,觉得对《死神来了》这部电影,里面的死神实际上是一段程序。

    以《死神来了1》为例,一开始就是180号飞往法国巴黎的航班,在飞机还没有起飞的时候,主人公Alex预见性的见到了飞机爆炸,那种真实性仿佛亲身经历(第二部是摩天轮倒塌,第三部忘了),惊恐之下,下了飞机,同时被他拖累下机的还有几个人,这几个人都不停的抱怨Alex。然而,在飞机刚刚起飞之后,飞机竟然真的爆炸了,所有的人全部丧命。Alex和他幸存的朋友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的一个幸存者竟然离奇的死去了,死亡的方式也是意外。在这个幸存者死亡之前,Alex同样预感到了危险,并且认为这个幸存者的死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死神”的刻意设计。同时,死神的设计是有顺序的,警方对飞机爆炸现场的分析为Alex提供了帮助,原来飞机爆炸的时候,是从左前端向右后端爆炸的,这样,尽管飞机上的人在我们看起来是一起身亡的,但是在死神看来,是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这样的顺序,所以,幸存下来的人也将会按照当时在飞机上的座位的顺序被杀死。

    从软件的逻辑上来看《死神来了》这部电影,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当第一次大型事故发生的时候,除了少数幸存者之外,所有的人都死掉了,幸存的人在悲伤的时候也感到幸运,他们以为这件事情就此过去了,所以,我们分析他们的潜意识,可以认为是这样的程序逻辑:
Begin For循环 逐个遍历事故中所有的人
    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如上所示,剧情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死神所采取的是一个For循环,这个For循环只是从头到尾将应该出事的人遍历一次,然后逐个杀掉(在飞机上按照死神的逻辑也是一个一个的杀掉,虽然在我们看起来是一起死亡的),并且在Kill方法的时候,没有返回Kill方法执行是否成功。可以这样来理解,死神轮着板斧砍杀一通,然后不管死活,扭头就走了。这是在灾难必然发生的情况下的最好的模式了,生存下来的人就等于已经被死神忽略了。

    然而,当Alex预感到死神仍然没有放过他们,幸存者仍然在一次次的事故中死掉的时候,他认为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从而尽量保护更多的幸存者在事故中生存下来。所以,在死神制造事故试图杀死幸存者的时候,Alex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破坏死神的行动。按照他在这个时候的理解,认为死神是在第二次遍历幸存者。遍历完了之后,仍然能够幸存下来的人,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程序这样来理解死神的行动:
Begin For循环 逐个遍历事故中所有的人    //这是第一次180航班大爆炸时间
    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Begin For循环 逐个遍历事故中的幸存者   //这是死神在尝试杀死幸存者
    Make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我们看到,在上面的程序逻辑中,第一次,死神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就是180号航班爆炸,杀死了大量的人;然后,由于幸存者分散,不在一起,所以死神按照顺序,找到某一个人之后,就使用MakeKill方法,MakeKill首先制造事故,然后再通过事故将幸存者杀死。

    在第二轮的时候,Alex和幸存者从血淋淋的事实中已经意识到,死神确实是在第二遍清除幸存者,所以一方面Alex试图预见并避免死神的行动,另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破坏死神的杀人模式,来达到自救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死神杀人是有顺序的,比如是1、2、3、4这样的顺序,假设Alex成功的救了2,但是3却不幸被杀掉了,这个时候,Alex和他的朋友们就认为死神已经“跳过”了2,所以2将会生存下来。

    事实正如Alex所预料的那样,在1、2、3、4这四个人当中,死神尝试杀死2但失败,结果杀死了3,下一个人是4,而不是2了,2暂时性的生存了下来。

    以上的程序逻辑的问题是,无论死神调用Kill方法,还是MakeKill方法,都没有返回一个是否成功的标志,比如,如果这个人被成功的杀死了,则返回true,如果这个人没有被杀死,则返回false。因此,Alex和他的朋友们仍然有幸存下来的希望。

    但是当第二轮死神杀死大部分剩下的幸存者之后,在影片的最末尾,当第二轮杀戮剩下来的幸存者终于能够在巴黎街头喝酒,为好好活下去而击掌相庆,觥筹交错的时候,死神却正在酝酿他的第三轮杀戮……

    到现在为止,是时候揭开谜底了。是的,结果足以让我们彻底绝望!

    原来,死神用的不是For循环!死神一直在留意是否有幸存者,只要还有一个幸存者,死神就会不断的制造事故,直到在事故中将最后一个幸存者杀死为止!实在是太残忍了!

    所以,揭开谜底的时候,我们发现,死神用的不是For循环,而是While循环!

While 幸存者的数量 > 0
    For 遍历每一个活着的人
       MakeKill 当前的人
    End For
End While

    是的,让我们感到悲伤的是,死神采用的方法是最残忍的方法:
第一条原则就是:只要应该在事故中死去的人还剩下哪怕一个,死神就绝不会放手,直到所有的人都被杀死为止;
第二条原则就是:制造事故,杀死当前的人;
第三条原则就是:如果一个事故能够尽量多的杀死人,那么这个事故优先(180号航班爆炸);
第四条原则就是:如果某一个人在这一轮事故中没有被杀死,那么恭喜他,他在下一轮被干掉的名单里,这一轮跳过他;
第五条原则就是:直到应该死去的人全部都死去,是的,第五条原则等于第一条原则;

    如果有办法把死神领到一个死循环里面的话,那么是不是大家就都有机会了呢?妈的,耗光你的内存,最终让你蓝屏!

2009年12月13日星期日

黄大炜的《秋天1944》

黄大炜的《秋天1944》






    说起黄大炜,最为人所知的当然是《你把我灌醉》,这首歌当然也不是不喜欢,不过总是感觉太“口水”了:“你把我灌醉,你让我心碎,留下了所有罪,我无力挽回……”。但总是说不上极其喜欢的那种,在华语歌坛,这样的词和曲,算不上是顶尖的,也算不上是最触动人心的。前天(周五,12月11日)一不小心看了一下《康熙来了》,是包括袁惟仁在内的一些歌手的演唱节目,看上去一般,就不停快进;想不到到了最后,是黄大炜的一首歌,名为《秋天1944》。无法形容当时听到的感觉,如果非要找两个字的话,那就是:蒙了。真的是蒙了,这样的震撼,已经是多年未有了,我完全无法形容当时听到这首歌时的震撼和惊喜,也完全无法想象这样一首歌可以出现在华语歌坛,也再次证明了台湾实在是当今流行音乐的执牛耳者。

    翻看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并不是新歌,而是十几年前的老歌了,喜欢到不得了,仿佛随着歌者的声音,回到战乱纷飞的1944,历史与现在混杂,真爱与人性交织,昨天和朋友说,罗大佑写不出这样的歌,说完觉得对老罗不住,然后又补了一句:当然黄大炜也写不出罗大佑的歌。事实上,黄大炜的歌声似乎有一种洞悉一切却又超脱其上的悲怆感,并且有严重的西方的色彩,搜索了一下,发现原来黄大炜是在美国成长和开始音乐的,怪不得很有西方音乐的感觉。

    歌词如下:

    什么都不是我们什么都不是
    只是被遗忘在世界的一个角落
    要爱只能够向天乞求
    不论是什么年代为什么伤害
    人性随手可卖随手可买
    你希望我陪你回到那一年的上海
    风不断的吹起你眼里的怜爱
    我看著我爱人彷佛看著更爱的人
    提一盏风灯她从少女模样变成妇人
    风永远吹不停 in the fall of forty-four
    我闭上眼去想忍不着声的哭
    第一次我感觉我的无能为力
    天呀如果我能 back in the fall of forty-four
    (back in my motherland)
    forty-four
    有谁看的清有谁可以看的清
    在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感情
    去爱学著去爱别人学著尊重别人
    不管他的地位不管他的语言他的颜色
    我握著你的手回到那一年的上海
    风不断的吹起却吹不断伤害
    我看著我爱人心疼我们更爱的人
    留一盏风灯彷佛看见你流著眼泪

    这两天,几乎只要一停下来,就可以听到黄大炜的这首歌,旋律和歌词不断的在脑海里回旋,实在是太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