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星期日

刘慈欣的《镜子》和宿命论

刘慈欣的《镜子》和宿命论
刘慈欣的《镜子》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市政府的纪检委的普通工作人员,因为检举了高层领导贪污受贿而受到诬陷坐牢;而另一方面,市政府的领导的受贿证据却牢牢的被另外一个陌生人掌握了,这个人可以随时说出受贿的时间、地点、乃至于他们在过程中所说过的每一句话。谜底终于解开了,原来那个人只不过是一个陌路人而已,但是这个人却掌握了一种力量:用计算机模拟宇宙大爆炸,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来产生不同的宇宙,终于有一个宇宙和现在人类所发展的宇宙是一模一样的,只要参数正确,所有的历史将会按照既定的轨道一直发展下去,计算机中的历史和现实是一模一样,没有一丁点差异。 这个故事相对来说漏洞比较多,比如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计算机能够存储整个宇宙的图像、声音以及一切资料呢?想必穷尽整个宇宙,也找不到这样的装置,假设有这样的装置的话,不知道会有多么巨大,然而在故事里面却只是一个笔记本电脑,这简直就是太离谱了——不管这个笔记本电脑是用什么材料制成了。 但是这个故事却反映了人们对宇宙的另外一种思考:宇宙的万事万物的行为甚至是每一个细节,是不是在宇宙创建之初就已经规定好的?就像是一个程序一样,只要启动参数不变,后面所有的行为都只不过是机械式的行为而已——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改变任何一个事件,因为所有的事件都已经是既定的;即使我们认为我们“改变”了某一个事件,也不过是预置的改变而已。就像是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我站在十字路口,在考虑向左还是向右,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我以为这样是在改变既定的事件,岂不知连“我在想”这件事情也是早就既定的,所以接下来无论我向左,还是向右,都是既定的,甚至是我先向左,然后退回来向右,这都是既定的结果。 宇宙如果是一段这样的程序的话,那么所有人的“努力”和“创造”只不过是早已既定的结果而已,即使我今天觉得发现了这个秘密认为生活已经毫无意义,决定消极怠工,不再做任何事情,这也是早已既定好的。 所以这个事情就有点宿命论的意味了:万事万物只不过是纯纯粹粹的“物竞天择”,完全按照一个程序的逻辑在运行,没有任何的自我,所谓的自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所有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就已经完全确定下来了,就像是我今晚到现在没有吃饭、外面正在下雨、我在考虑要不要出去吃饭以及要吃什么东西等等,都是在几十亿年前就已经决定了的,无论我做什么事情都是早已设计好的。所以,努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说,这个论调是很宿命的。 但是按照《镜子》的故事发展,却没办法自圆其说:《镜子》说,因为有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导致了贪官的自杀和人类发展的最终毁灭。其实,这又是不合逻辑的,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既定的,那么人是绝对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结果的,所以,如果说“改变”的话,也只不过是在宇宙早已设定的情况下的改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