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要说一下《每当变幻时》
之所以说觉得“应该”要说一下《每当变幻时》这部电影,是因为有一点小小的愧疚,这部电影是去年的时候从云南回到广州的飞机上看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反正是在交通工具上看的,应该是飞机上),第一眼看的时候就感觉这部电影应该是很老的电影——杨千嬅、陈奕迅、菜市场,感觉好像并不是太新的作品,后来看到介绍,才知道原来《每当变幻时》是2007年的电影,出自杜琪峰的银河映像,是一个新导演罗永昌执导的。说实话,我并不是太喜欢杨千嬅和陈奕迅,前者太丑兼男人婆,后者太丑兼猥琐。所以像陈奕迅去拍彭浩翔的《破事儿》里面的《做节》实在是太合适的,他就适合演这样的角色,简直就是本性猥琐男。
但是说到《每当变幻时》这部电影,我真的非常喜欢,亲切、自然而且让人感触很深。主要的场景地就是富贵墟这样一个菜市场,人物就是生活在富贵墟里面的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等。杨千嬅饰演的替赌鬼老爸还债的乖乖女的形象好像在香港电影里面很少没有看到了,虽然有点假,但是还是挺让人感到温暖的。富贵墟的人们,总是在世事发生变化之后,才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当初的世界了,然后才想到改变;而改变又是那么的力不从心和不合时宜。十年前,我看到这样的电影,会没有什么感受;而今天,看了之后,却又太多的唏嘘。
富贵墟的故事,每天都在你我中间上演,很多千年不变的事情,像是男耕女织、逐日作息的生活,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改变的一塌糊涂了。上千年的生活习惯,在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就已经丧失了,同时丧失的,还有更多的是自我。香港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呢?从一个工业化的城市,到一个金融的城市,期间经历了几代人。从香港的演艺圈的变化或许可以看出,原来六十年代的时候,谢霆锋的老爸谢贤经常演的,就是“工厂少爷”这样的角色,仗义出手,救工厂妹,然后和工厂妹发生感情。想一想,最近二十年的香港电影,几乎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工厂少爷”这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更多在珠三角发生了,而多了更多的是金融、商业。不知不觉之间,香港的经济架构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今天买了一本《看电影》,里面的一个小故事或许可以说一下:
在《看电影》的『80个闪耀瞬间』回顾奥斯卡80周年的文章里,关于奥斯卡的花絮,有这样的一个描述:
第四十九届1977年
最佳纪录短片的两名获奖者上台时,马蒂·费德曼猛地将小金人摔在地上,断为两截后递给两人,并假装无辜地说:“底座上写着这是香港制造”。
这至少说明,在当时的世界眼里,可能香港就是当时的『世界工厂』,充斥着像李嘉诚的塑料花厂那样大量的制造业或者手工业,而现在,香港当然已经成为了世界金融之都,『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并且中国正在试图将『中国制造』的帽子摘掉。这就是世事的变幻,不知不觉之间,已经一个轮回过去了,能让人不感慨吗?
每当变幻时,能够抓住机会的,就会一跃开拓出新天地;而没办法适应变幻的,则停留在原地踏步。
每当变幻时,总有一些人会唏嘘感慨,并且舍不得放手,所以他们就在时代的发展中慢慢的被淘汰了,或者就像电影里面的陈奕迅和杨千嬅。
每当变幻时……,每当变幻时……,只是看名字,已经值得一看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