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

《北京法源寺》非常好看

《北京法源寺》非常好看

这几天抽时间在手机上把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看完了,非常不错的一部小说,李敖自己说——当然,也是诸多媒介推荐的时候说,看来李敖总是喜欢为自己的作品写好广告词: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凡举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朝野、家国、君臣、忠奸、中外、强弱、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对我来说,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实在是非常广泛,以一个北京法源寺为中心,把中国历史政治的大部分都串联起来,非常精彩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并不是“塑造”人物,而更像是“还原”,或者是“白描”人物,宏大历史之中的宏大人物,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观、历史观和未来观。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一部小说,一部如此之短的一部小说,竟然可以涵盖这么多内容,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

由此,对清末的历史有有点兴趣了,于是,就想起了去年(好象是前年?)在电视圈引起广泛热议的《走向共和》,有点想看看这部电视剧,然后和李敖书中的人物以及观点互相印证一下。另外一个想看这部电视剧的理由应该就是张黎了,张黎导演的《大明王朝1566》实在是电视剧中的精品,前一段时间又看了一遍;我相信《走向共和》是不会让我失望的。之前看过《大明王朝》之后说过,如果要说情节的复杂和人性,美剧是没办法和中国相比的,毕竟中国有那么多年的历史,这个才是中国的编剧和导演们应该好好想想的。像张艺谋和他的“文学师”们干的事情,估计是很难在中国再找到一个克隆的。

下面附上维基百科对《北京法源寺》的介绍:

北京法源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作者宣称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茉莉等人则写了(李敖开了个国际玩笑简体来批评他“瑞典文学院不接受任何团体的推荐。每年的推荐提名,都是在二月一日截止。这就等于说,在2月1日之前,瑞典文学院不会处理任何被提名的资料。”后来李敖本人又表示:只要任一所大学教授推荐你的书,就能入围。

[编辑] 文学意见

《北京法源寺》一书受到的评价不一。

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李敖自称很丰富。全书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向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写了四百多个
小主题、小单元,如生死、鬼神、家国、君臣、朝野、夷夏、忠奸等,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他写的就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几乎全写男
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以及男性的思想与行动。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是十分罕见的。李敖在本书后记中提到:“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历史考证做为底子,他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

但是小说创作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学术价值。事实上,这部小说充满著“一人演说”之嫌疑,杨照
述说“李敖在一般概念下的文学作品,严格说来只有《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了。李敖自己大言夸夸,自欣自怿说《北京法源寺》是什么样了不起的旷世巨著,结果
反而使得文学界的人心生反感,望而却步;非文学界的人慕名而来,却只见满纸议论,既无情节也少有戏剧起伏,读完只觉头痛和失望。”(《李敖与文学》)

所谓众口难调,或许引起这么多争议本身就是李敖的特质吧。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