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体会易先生的无奈
电影《色戒》由于梁朝伟和汤唯的床戏太受关注了,所以反倒是往往让大家都忽视了一些细节;而导演李安和编剧王蕙玲都是当之无愧的细节大师——王蕙玲和李安合作过《推手》和《卧虎藏龙》,在拍《色戒》之前,她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个关于张爱玲的电视剧剧本。因此,对应王蕙玲来说,了解张爱玲是没有太大的难度的。只不过,《色戒》是张爱玲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写的一篇很短的小说,精练到了极至,整个小说其实只有有限的几个场景,其他则全部是通过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心理活动来体现出来的。这样一部高浓缩的小说要还原成一部电影,而且还必须不能因为人物、内容、对白的增多而淡化了张爱玲的色彩,其难度可想而知。举一个例子,像邝裕民、老吴、梁闰生这样的角色,在小说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正面的描写,只是在王佳芝的思想活动中一闪而过,这样的人物在剧本中的刻画,直接影响到整部电影的质量。万幸的是,这些人物都演的非常好。
我们在审视《色戒》这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将易先生放在一个绝对强者的地位上,而将王佳芝置于一个绝对弱者的境地,当然这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易先生所处的地位的微妙和尴尬。在编剧和导演所营造的各种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易先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同样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掌控着他的命运。
1、老曹
老曹是跟着易先生的那个面目阴鸷的下属,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这个人物;而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次不多、台词也不多。但是这个人物却暗示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王佳芝向同伴们的描述,我们知道:“易先生也不让老曹跟着,可见老曹并不是他的心腹。”一个特务机关的头子,连平时协助自己工作最多的秘书都不可靠、不是自己的心腹,那这个易先生的地位是不是固若金汤呢?显然未必。
影片最后,当易先生因为王佳芝的一句“快走!”夺路而逃、回到特务总部的时候,老曹冷静的告诉易先生这些人的底细和背景,并且说:已经监视他们很久了。易先生愤怒的说:原来你们早就知道,就是我被蒙在鼓里!易先生的愤怒是绝对有理由的,可以想像,老曹已经知道了王佳芝的背景和目的,但是却从来没有告诉易先生危险的存在,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是不是说明在派系斗争中,易先生是可以被牺牲的?易先生或许也只不过是一个棋子而已。当然我们也就可以设想这个暗杀行动是被老曹和老曹所代表的一伙人所纵容的,他们对易先生的死是乐见其成的。于是我们就不难了解易先生的愤怒之所在了。“我是可以被牺牲的,如果不是王佳芝临时心软的话,可能我已经死了”——我想,如果易先生想到此处的话,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会颈后一阵凉风、倒吸一口冷气。
老曹问易先生,这些人应该怎么处理?如果我们以为是老曹不知道怎么处理而请示易先生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后面我们看到,易先生只是在请示枪毙几人的文件上重重的写下了一个“可”字。可见,对于王佳芝等人的处决,老曹等人早就已经有了决断,易先生无非是要背上这个责任而已,他或者并没有办法改变王佳芝的死;而且,以他一个堂堂特务头子的身份,竟然自己的身边有了特务,那么上级对他怎样怀疑都是可能的。所以,杀掉王佳芝等,对易先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当易先生告诉老曹,那个钻戒并不属于自己的时候,老曹意味深长的看了易先生一眼,然后转身出去了,仍然将钻戒留在桌子上,更是可以说明老曹对易先生和王佳芝的一举一动早就清清楚楚了,也就更隐含的告诉我们,他知道了易先生所面临的危难竟然不提醒、不援救;在易先生逃脱之后,也毫不担心易先生找自己的麻烦,可见此人确实并不是易先生的权力范围之内所能够处置的。
2、易太太
易太太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只对两件事情感兴趣的女人:一个是吃,一个是麻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几个官太太——也就是张爱玲笔下的“黑斗篷”们坐在一起的时候,她们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有巴结、有奉承,也有含着软刺的嘲讽。一方面大家是牌搭子,另一方面或者也是官员们之间的另外一种沟通和试探的渠道,难怪王佳芝会打趣的说:(汪政府里头的官)可不就是你们太太们在牌桌子上派的吗?另外一个太太则笑着说:天皇头上还有个天呢。于是大家大笑。
消息从官邸带到牌桌子上,再从牌桌子上带回到各个官邸。打麻将,可能只是她们和他们另外一种不得已的生存的方式而已,他们必须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其他人自己的存在,也要告诉其他人哪些是自己的朋友、哪些是敌人。所以,当易太太看到怅然若失的易先生坐在王佳芝的床上,然后问易先生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二人的眼中各自都显露出了惊惶的神色。易先生简单的说:什么都别说,继续下去打牌。易太太就什么都明白了。他们必须要通过“继续打牌”这个姿态来告诉其他的朋友和政敌:易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也绝对不会慌乱!当牌局散去之后,这个消息就会随着各位官太太或者婀娜或者臃肿的倩影带到各个官邸,因为易太太的镇定,就或许可以让其他的官员投鼠忌器,不敢有所动作。这就是为什么易太太必须要镇定下来,马上继续去打牌的目的。
易太太未必就不知道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勾当——事实上,当那些官太太在牌局上怂恿着让易先生请客的时候,大家对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关系可能全部都已经是心知肚明了,只不过都不会点透而已;对于易太太来说,想必也还是知道辜鸿铭那个著名的茶壶和茶杯的论断的,知道自己这个茶杯万不可能独占易先生这把大茶壶,于是对易先生的所作所为也就乐得装作不知道了。如果说电影还有点含蓄的话,张爱玲则在原著中就清清楚楚的写道易先生送女子钻戒也不是第一次了。王佳芝要亲近易先生,也不得不“简直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
然而其他女子始终不过是易先生的一晌贪欢而已,当易太太从坐在王佳芝床上的易先生眼中看到的是惊惶失色的时候,易太太就知道了所有的一切,知道当这个大难临头的时候,毕竟还是只有夫妻才能患难。
于是,平静、镇定、微笑、打牌,下面马上女人们的笑声又四起了。
3、易先生
茶艺馆中易先生告诉“你带我到这里来,是要我做你的妓女”(这是我听过的最惊心动魄的情话、也是最抵死缠绵的挑逗)的王佳芝“到这里来,我比你知道怎么做娼妓”; 王佳芝唱“小妹妹是线郎是针,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之前一段对日本鬼子的鄙视,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不但是鬼子的末日到了,他自己的末日也已经快到了。再把影片倒回到开头,易先生对并不是自己心腹的老曹说:日本鬼子要人,可并没有说要死的还是活的,给他一个痛快。这里,不但是体现了易先生的狠,同样也让我们知道,就算是为日本人服务的汉奸,和日本人之间也是不乏龌龊的,而这种龌龊,从后面老曹告诉易先生某某大佐已经拒绝了和易先生共进晚餐也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汪精卫在少年的时候曾经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酣畅淋漓的诗句,可见汉奸也有良心,或者说至少曾经有过良心的。而有意思的是,这句诗又被邝裕民引用出来,为杀掉汪精卫手下的汉奸易先生而与诸君共勉,生活真是不可谓不处处充满了讽刺。
或者于是我们可以说,易先生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要统统抛开良心做铁杆汉奸而又不得不挣扎万分,于是才要“钻进王佳芝的身体,拼命的折磨她”,通过折磨另外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嗯,这只是可能性之一罢了。
于是,张爱玲在文中写下了如是的鲜血淋漓的句子:
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